“我當 河長 以來最大的感觸是,村民的環保意識提高了,河水變清了,家鄉變美了。用城里人的話說,鄉愁又回來了。”日前,吉安市永豐縣八江鄉茶口村藤八河段的“河長”袁千文跟記者如是感慨。
袁千文口中的改變,得益于去年吉安市在全省率先實行的“河長制”。
吉安水資源豐富,水資源總量達224.20億立方米,贛江流經吉安市264公里,占千里贛江的三分之一,有大小支流28條,各類水庫1255座,造就了該市獨特的河流景觀,也給河道水環境的管理和保護工作帶來了挑戰。
彈好護水“交響曲”,構建水管理大格局。為確保河流水庫精準管理,該市科學劃分“包干區”,將“河長制”落實到每個片區,形成市、縣、鄉、村四級河長聯動。同時,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建立鄉賢理事會,聘請河道巡查員、專管員、保潔員,形成“1+3”共管格局,推動全民治水。
彈好治水“行進曲”,厚植水生態新優勢。該市重拳治堵,著力打通“斷頭渠”、疏通“淤塞河”,全面恢復河道的引排、生態功能;科學清污,加強源頭治污、截污,積極探索生態療法等治理新方式,建成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12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14座,全市污水處理率達82%。此外,該市在全省率先制定水質保護地方性法規,將綠地、山林、河湖水系等納入生態保護區范圍,實行嚴格保護。
彈好興水“協奏曲”,培育水經濟新動能。該市在落實“河長制”中,跳出“就水治水”的片面思維,堅定不移地走綠色崛起之路,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構建了以水為主導的綠色產業體系。做新“水+全域旅游”,把河區庫區當景區來建;做活“水+現代農業”,探索“蓮魚共生”“蓮鴨共棲”,發展“稻蝦共作”產業等綠色生態種養模式;做強“水+綠色工業”,推進以電子信息為首位產業,綠色食品、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為主導產業“1+4”綠色工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吉安市成功列入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
“河長制”在吉安落地后成效明顯,全市河道管理水平穩步提高。據省環保廳1至5月各設區市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表顯示,吉安市Ⅰ—Ⅲ類水質比例100%,水質指數3.1259,排名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