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的污水處理市場發展迅猛。從國企與民營企業兩大陣營看來,漲勢都很強勁。而縱觀環保行業的長遠發展,國企與民營誰才更具優勢與潛力呢?
目前的污水處理市場,國有控股水務企業幾乎壟斷市政供水市政污水等水處理市場,而民營水務企業在工業廢水處理、水環境綜合整治、水處理設備、膜技術等領域表現出色,可以說是國企和民營企業兩者平分天下,角逐市場,究竟誰才是王者?
以10家A股市場國有控股水務企業和10家環保圈比較有名的民營水務企業為例,對比分析其2017年上半年業績,當然市場上民營水務企業更多一些。
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9家國有控股水務企業共計營業收入131.68億元,而民營水務企業僅為96.21億元,國有控股水務企業高出35.47億元。即使如此,營收同比增長最多卻是民營企業的博世科、國禎環保、巴安水務、津膜科技、萬邦達同比增長率均高于國有控股企業最高的同比增長率。
除了博天環境由于風控原因導致的營收同比下降,其他企業增長率達20%以上。而國企除首創股份、興蓉環境及剛剛上市的海峽環保外,其他企業增長率均在10%以下。顯然,民營比國企更有發展潛力。
這是為何?按道理,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國企更有競爭優勢。細細觀察,不難發現,大部分國有控股水務企業主營業務一直在供水、污水兩大細分領域,外加一些工程施工及燃氣等方面,鮮少涉及其他環保領域。而努力拓展其他領域的首創股份和興蓉環境均獲得了不錯的增長率。
營收最高的首創股份早已從傳統水務轉型至綜合環境服務,業務范圍涵蓋水務、固廢、海綿城市、流域治理甚至延伸至污泥處理、再生水等綠色資源循環利用業務。2016年固廢領域的垃圾處理貢獻了30.86億元,占全年營收的39%,而傳統水務自來水生產和污水處理才占29%。
同樣,興蓉環境也嘗試開拓中水回用、污泥處理、垃圾發電、垃圾滲濾液等市場,2016年垃圾滲濾液處理及污泥處置還貢獻了2.27億元,雖然營收主要還是由自來水供應創造。
不同于國企的“單一”,民營企業在水處理領域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有的以膜技術著名,有的依靠工業廢水處理發家,還有的專注于凈水機市場。并且,民營企業似乎更熱衷于向水處理細分領域拓展,以及其他環保領域的外延。
五年營收翻了五倍的碧水源通過占領給排水、污水處理、海水淡化、再生水、凈水設備等細分領域于2016年超過首創股份成為水業龍頭企業。這兩年,碧水源通過收購中礦環保固廢處理公司及定州危廢治理公司,進軍固廢處置領域。勇士,碧水源還與多市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展包括水環境綜合整治、固廢處理在內的合作。
同樣身為供水和污水處理博世科,2017年上半年卻獲得了營收同比增長最高的頭銜。主要由于博世科一早抓“土十條”打開的土壤修復市場機遇,通過收購加拿大RX污染修復公司,繼續布局土壤修復市場,為營收做出了不少的貢獻。
市場競爭激烈,當下國有企業資本力量雄厚,家底扎實,而民營企業也愈發“活躍”,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