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長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資源保護管理工作,貫徹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全面實施河長制,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水文化等方面深耕實做,著力打造“一軸引領、兩帶呼應、五源共濟、十區協同”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總體布局,并將生態文明做為長春市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五個升級版”和“六個目標”之一。
長春市河長制工作啟動以來,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統籌“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抓節水、保供水、留雨水,構建了市、縣、鄉、村四級河長組織體系,市級河長帶頭巡河調研,各縣(市)區、開發區集中開展“清河行動”,全面推進河湖治理任務,強化水源地保護管理,開展河長制信息公開及宣傳工作,在全市上下形成了聯防聯治、齊抓共管、協同發力的河湖保護管理新格局。
作為長春市兩大飲用水水源地,石頭口門水庫和新立城水庫一直是長春市水資源管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長春市實施了兩大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建設,采取了濕地建設、劃界立標、垃圾清理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同時加強水源地保護巡查,嚴厲打擊非法涉河活動,加強水源地污染防控,常態化地對水面和管理范圍內的垃圾進行清理,極大地改善了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證了水源地水質安全。但受水源地周邊人口及傳統工農業影響,我市兩大水源地周邊仍存在生活垃圾污染、工業點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
7月5日,劉長龍市長在巡河調研時指出,對于長春市河湖和兩大水源地的保護治理,要本著“標本兼治、立即治標、逐年治本”的原則綜合施策,一是水源地周邊屬地政府和各部門,要結合河長制工作,對重點河道尤其是兩大水庫水源地上游的伊通河、飲馬河,開展垃圾清理整治專項行動,切實落實巡河、治河、護河責任,長效保持河道清潔,實現立即治標;二是由市河長辦牽頭,會同市級河長及河長制成員單位、水源地周邊屬地政府,整合美麗鄉村試點建設、民生實事部署、生態文明建設政策資金等優勢資源向水源地周邊鄉村傾斜,提出加強水源周邊鄉村綜合整治實施意見,集中開展水源地周邊鄉村綜合整治工作,實現逐年治本。7月18日,賈曉東副市長在重點水利工作調度會上對水源地專項整治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部署和全面推行河長制的要求,兩大水源地強化日常管理,編制了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封閉管理實施方案。水源地周邊屬地政府九臺、雙陽、蓮花山、朝陽、凈月等縣(市)區迅速行動,近遠結合、標本兼治、多管齊下,對水源地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是開展水源地周邊河道清理工作。結合“清河行動”開展,各地加大了對兩大水源地入庫河流的清理力度。蓮花山管委會每年拿出45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全區河道垃圾清理,累計清理石頭口門水源地上游河道垃圾1411噸,清理河道長度36公里,出動人員522人次,出動機械127臺班;九臺區加大了水源地周邊鄉(鎮、街道)河道的清理力度,共清理河道垃圾7992噸;雙陽區清理水源地周邊垃圾30噸;朝陽區對位于新立城水庫周邊樂山鎮的7條河流和永春鎮的2條河流進行了清理,截止目前累計清理河道垃圾17817噸;凈月區集中開展河道清理行動,清理河道長度183.48公里,清理垃圾4萬噸。
二是建立垃圾收集處理長效機制。九臺區正在制定實施方案,計劃投入資金3500萬元,建設1個有機肥處理場、4個小型污水處理設施,設立228個垃圾箱,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區處理”的垃圾處理長效運行機制。目前已在石頭口門水庫周邊波泥河街道辦事處、東湖街道辦事處兩個重點區域建成了2個垃圾中轉站并投入使用,在各村屯配備了50個高標準環保垃圾箱和5臺清運車輛,實現了每兩天徹底清運一次。凈月區在全區推行集中收集污染物,養殖戶自建收儲窖,由村組織定點定時收集,鎮集中運輸,區統一處理,即“一收一運一集中”,最后直接進入垃圾廠處理的管理體系,初步實現生活垃圾不落地、不擴散、不隔夜、無污染的“三不一無”目標。
三是壓實巡河、治河、護河責任。按照河長制的要求,各縣(市)區、開發區相繼建立河長組織體系,成立河湖保潔隊伍,壓實巡河、治河、護河責任。蓮花山設立河道巡查員46人,河道保潔員94人,負責轄區內河流及水庫管理區域的日常巡查及保潔工作;朝陽區設置河管員50名,專職負責河道管理和垃圾清理工作;九臺區在石頭口門水庫周邊區域波泥河街道、東湖街道建立了鄉、村兩級河長體系,現已累計開展巡河近百人次;雙陽區在水源地周邊行政區域已完成了鄉鎮(街)、村級河長、巡視員、河管員等的設立,責任主體已落實到位。
四是開展入庫河流綜合整治工程建設。蓮花山啟動了匯入石頭口門水庫的青山河綜合治理工程建設,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主要內容是河道治理和滾水壩建設,現已完成2號、3號滾水壩主體工程建設,5號滾水壩完成基礎開挖,累計完成工程投資640萬元。九臺區已委托相關部門對入庫的河流進行統一規劃,編制了《石頭口門水庫水源地保護九臺區重點河流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設立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九臺域內界樁、警示牌、標志牌145個。
五是嚴厲打擊水源地周邊非法涉河活動。雙陽區今年以來取締違法、非法砂場20家,所有砂場已停止一切采砂行為,采砂設備全部清理完畢,剩余河砂全部攤平。凈月區組織新湖鎮對45戶疑似違章建筑物、構筑物進行調查,其中9戶已經拆除完畢,其他正在履行程序;另外從尊重歷史的角度出發,計劃對35個重點項目進行征收。目前,已完成28戶單位的拆遷踏查,與3戶單位基本達成拆遷協議。
六是啟動編制《水源地周邊鄉村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目前,水源地周邊屬地政府正在對石頭口門水庫一、二級水源地保護區的耕地、農戶進行調查摸底,排查存在的問題,制定水污染防治工程措施,編制本地《水源地周邊鄉村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凈月區已完成初稿,其他屬地政府也正在積極推進。
下一步,長春市將進一步加強統籌,以中央環保督查和全面實施河長制為契機,打好水源地保護管理攻堅戰,利用今、明兩年時間,集中開展水源地周邊鄉村綜合整治,打造河長制工作水源地綜合治理示范區,努力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保證河流和水源地水質安全,助力長春市經濟社會發展。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長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資源保護管理工作,貫徹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全面實施河長制,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水文化等方面深耕實做,著力打造“一軸引領、兩帶呼應、五源共濟、十區協同”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總體布局,并將生態文明做為長春市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五個升級版”和“六個目標”之一。
長春市河長制工作啟動以來,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統籌“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抓節水、保供水、留雨水,構建了市、縣、鄉、村四級河長組織體系,市級河長帶頭巡河調研,各縣(市)區、開發區集中開展“清河行動”,全面推進河湖治理任務,強化水源地保護管理,開展河長制信息公開及宣傳工作,在全市上下形成了聯防聯治、齊抓共管、協同發力的河湖保護管理新格局。
作為長春市兩大飲用水水源地,石頭口門水庫和新立城水庫一直是長春市水資源管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長春市實施了兩大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建設,采取了濕地建設、劃界立標、垃圾清理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同時加強水源地保護巡查,嚴厲打擊非法涉河活動,加強水源地污染防控,常態化地對水面和管理范圍內的垃圾進行清理,極大地改善了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證了水源地水質安全。但受水源地周邊人口及傳統工農業影響,我市兩大水源地周邊仍存在生活垃圾污染、工業點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
7月5日,劉長龍市長在巡河調研時指出,對于長春市河湖和兩大水源地的保護治理,要本著“標本兼治、立即治標、逐年治本”的原則綜合施策,一是水源地周邊屬地政府和各部門,要結合河長制工作,對重點河道尤其是兩大水庫水源地上游的伊通河、飲馬河,開展垃圾清理整治專項行動,切實落實巡河、治河、護河責任,長效保持河道清潔,實現立即治標;二是由市河長辦牽頭,會同市級河長及河長制成員單位、水源地周邊屬地政府,整合美麗鄉村試點建設、民生實事部署、生態文明建設政策資金等優勢資源向水源地周邊鄉村傾斜,提出加強水源周邊鄉村綜合整治實施意見,集中開展水源地周邊鄉村綜合整治工作,實現逐年治本。7月18日,賈曉東副市長在重點水利工作調度會上對水源地專項整治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部署和全面推行河長制的要求,兩大水源地強化日常管理,編制了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封閉管理實施方案。水源地周邊屬地政府九臺、雙陽、蓮花山、朝陽、凈月等縣(市)區迅速行動,近遠結合、標本兼治、多管齊下,對水源地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是開展水源地周邊河道清理工作。結合“清河行動”開展,各地加大了對兩大水源地入庫河流的清理力度。蓮花山管委會每年拿出45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全區河道垃圾清理,累計清理石頭口門水源地上游河道垃圾1411噸,清理河道長度36公里,出動人員522人次,出動機械127臺班;九臺區加大了水源地周邊鄉(鎮、街道)河道的清理力度,共清理河道垃圾7992噸;雙陽區清理水源地周邊垃圾30噸;朝陽區對位于新立城水庫周邊樂山鎮的7條河流和永春鎮的2條河流進行了清理,截止目前累計清理河道垃圾17817噸;凈月區集中開展河道清理行動,清理河道長度183.48公里,清理垃圾4萬噸。
二是建立垃圾收集處理長效機制。九臺區正在制定實施方案,計劃投入資金3500萬元,建設1個有機肥處理場、4個小型污水處理設施,設立228個垃圾箱,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區處理”的垃圾處理長效運行機制。目前已在石頭口門水庫周邊波泥河街道辦事處、東湖街道辦事處兩個重點區域建成了2個垃圾中轉站并投入使用,在各村屯配備了50個高標準環保垃圾箱和5臺清運車輛,實現了每兩天徹底清運一次。凈月區在全區推行集中收集污染物,養殖戶自建收儲窖,由村組織定點定時收集,鎮集中運輸,區統一處理,即“一收一運一集中”,最后直接進入垃圾廠處理的管理體系,初步實現生活垃圾不落地、不擴散、不隔夜、無污染的“三不一無”目標。
三是壓實巡河、治河、護河責任。按照河長制的要求,各縣(市)區、開發區相繼建立河長組織體系,成立河湖保潔隊伍,壓實巡河、治河、護河責任。蓮花山設立河道巡查員46人,河道保潔員94人,負責轄區內河流及水庫管理區域的日常巡查及保潔工作;朝陽區設置河管員50名,專職負責河道管理和垃圾清理工作;九臺區在石頭口門水庫周邊區域波泥河街道、東湖街道建立了鄉、村兩級河長體系,現已累計開展巡河近百人次;雙陽區在水源地周邊行政區域已完成了鄉鎮(街)、村級河長、巡視員、河管員等的設立,責任主體已落實到位。
四是開展入庫河流綜合整治工程建設。蓮花山啟動了匯入石頭口門水庫的青山河綜合治理工程建設,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主要內容是河道治理和滾水壩建設,現已完成2號、3號滾水壩主體工程建設,5號滾水壩完成基礎開挖,累計完成工程投資640萬元。九臺區已委托相關部門對入庫的河流進行統一規劃,編制了《石頭口門水庫水源地保護九臺區重點河流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設立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九臺域內界樁、警示牌、標志牌145個。
五是嚴厲打擊水源地周邊非法涉河活動。雙陽區今年以來取締違法、非法砂場20家,所有砂場已停止一切采砂行為,采砂設備全部清理完畢,剩余河砂全部攤平。凈月區組織新湖鎮對45戶疑似違章建筑物、構筑物進行調查,其中9戶已經拆除完畢,其他正在履行程序;另外從尊重歷史的角度出發,計劃對35個重點項目進行征收。目前,已完成28戶單位的拆遷踏查,與3戶單位基本達成拆遷協議。
六是啟動編制《水源地周邊鄉村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目前,水源地周邊屬地政府正在對石頭口門水庫一、二級水源地保護區的耕地、農戶進行調查摸底,排查存在的問題,制定水污染防治工程措施,編制本地《水源地周邊鄉村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凈月區已完成初稿,其他屬地政府也正在積極推進。
下一步,長春市將進一步加強統籌,以中央環保督查和全面實施河長制為契機,打好水源地保護管理攻堅戰,利用今、明兩年時間,集中開展水源地周邊鄉村綜合整治,打造河長制工作水源地綜合治理示范區,努力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保證河流和水源地水質安全,助力長春市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