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省進一步加大了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岷江流域污染物總量得到有效削減,岷江水質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流域長期以來形成的結構性污染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岷江水環境風險依然存在。”8月28日,“岷江水環境綜合治理”專題協商會在成都召開,環保廳副廳長李岳東在會上通報。
事實上,岷江水環境問題并非今日才得到關注。
早在今年年初,這一課題就被列入了省委、省政府、省政協聯合制定的《2017年度協商計劃》。兩個月前,圍繞該課題,由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牽頭負責的實地調研已經展開。
怎樣才能盡快改善岷江水環境,讓“母親河”水更清?整整3個小時,與會的省政協相關專委會、政協委員、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從不同角度積極建言獻策,政府部門則給予了熱情回應。
樹立一個新理念:流域治理
“流域統籌不夠,治水‘碎片化’問題仍然存在。”省政協人資環委主任邵小龍率先發言指出, “河長制”目前在岷江流域各市(州)逐級逐段得到了較好落實,但還未形成強大的治水合力。
政策出自多門、資金出自多門、“方子”出自多門——這是部門管理“碎片化”的體現。
上、下游之間缺乏明確而公平的責權利劃分,面對跨行政區域的岷江,“河長”們“各人自掃門前雪”——這是區域治理“碎片化”的表現。
治水所需相關數據在行政區內各部門之間、跨行政區之間沒有共享——這是信息管理的“碎片化”。
一個典型案例是:由于防洪調度信息溝通交流不夠及時順暢,導致處于下游的城市往往預案不周、預警不足,在汛期疲于應付。
“迫切需要建立流域管理的理念,以流域為單元對水資源實行跨行政區域的統一管理,進一步完善河長制的頂層設計。”邵小龍代表省政協人資環委建議:我省盡快立法推進流域綜合管理,制定流域綜合管理規劃,建立流域綜合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并建立流域治理目標和治理績效考核體系。
“環保廳正在編制《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7-2020)》,根據大家的建議,規劃將構建流域綜合管理制度。” 李岳東當即回應,考慮在“河長制”框架下成立岷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建立岷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省市際聯席會議制度。
水利廳也在思考完善河長制協調聯動機制。水利廳總工程師梁軍說,接下來,要對現有規章制度、運行機制、責任體系進行全面評估,打破區域、領域分治思維,充分發揮各級河長的組織協調作用。
探索一種新模式:水質換水權
守著岷江,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省社會科學院的劉世慶研究員告訴與會人員:錯!
據劉世慶調查,成都在水資源方面存在兩個常態:一方面,成都水資源短缺已到危機邊緣,全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452方,而全國平均水平為2033方;另一方面,進入成都的Ⅱ、Ⅲ類水質,離開成都時已變成Ⅳ、Ⅴ類水。
“成都只是一個縮影。水質污染與水量短缺并存,后者甚至更為嚴峻,這是岷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面臨的雙重挑戰。”劉世慶說,雖然近年來成都市多管齊下,治污和節水均取得較好成效,但持續增加的人口和發展經濟的需求,使得水質和水量的雙重困境更加嚴峻。
困境如何破解?協商會上,劉世慶開出“方子”:水質換水權。
劉世慶建議:在岷江流域選擇污染嚴重、水量緊缺、人口密度高、流域影響大而且有增水通道的區域,探索試點“水質換水權”交易模式。
她還提出了水質換水權的具體推進方法:首先,加快落實初始水權分配,明確增量水權可以自用,也可通過水權交易轉讓獲得治污和節水收益;其次,建立省屬水資源調度中心,統管全省水資源綜合調度,設立省級水權交易平臺;最后,對于水質改善的河段,下一年度配置增量水權,同時給予地方一定財政補貼和項目審批優惠,反之則扣減一定水權。
“水權交易是促進科學用水、合理用水、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工作。”梁軍表示,水利廳將積極探索研究水權交易,嚴控全省用水總量,推動實施工程調水以補充增量水權。
引入一個新機制:公眾參與
按照我省確定的水環境治理目標,到2020年,岷江流域要實現基本消除劣Ⅴ類和Ⅴ類水質,岷江干流及其9條污染嚴重的一級支流要達到地表水Ⅳ類以上標準,城鎮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面達標。
“流域廣、項目多、時間緊、任務重”,是省政協地方政協聯絡委員會對岷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工程的評價。
“治理水污染,僅僅依靠行政力量遠遠不夠,還需大力提升公眾參與度。”協商會上,政協委員的看法不約而同。
“通過加強河庫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可以把政府監管與公眾監督有機結合起來。”成都市政協副主席劉仆建議,建立河庫管理保護信息發布平臺,提供公眾手機客戶端,實現事件上報、信息獲取、互動參與、公眾監督等功能。聘請社會監督員對河庫管理保護效果進行監督和評價。
省政協地聯委副主任廖果建議,建立健全岷江流域水環境治理的民主監督機制,保證和落實好政協委員的知情權、建言權、參與權,確保重大環境治理項目實現“同步監督、實時檢查、及時處理、群眾滿意”。
“我們將加大對社會資本開放力度,切實創造有利于社會資本參與岷江治理的市場環境。”省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鄧長金回應。“水利廳將探索建立河道管理信息平臺,實現河道實時監管。”梁軍也即時表態。
“大量畜禽養殖廢棄物已成為岷江流域水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農業部沼氣科學研究所總工程師鄧良偉補充建議,既要通過嚴厲監管,改變養殖戶‘糞污直排,不達標排放’的不良習慣,也要采取多種手段加強環保法律法規宣傳,引導畜禽養殖從業人員積極主動參與到水污染治理中來。
針對這一建議,農業廳副廳長張強表示,將加快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抓緊抓實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等工作,力爭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率先在岷江流域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