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于東區(qū)松苑路的一段"吸水"人行道。
“很奇怪,就這段路下雨天沒有積水,也不滑。如果其他路都像這樣就好了。”昨日,細心的市民黃先生發(fā)現(xiàn),東區(qū)松苑路一段人行道“與眾不同”。記者獲悉,這是我市首條“吸水”人行道試點,是按“海綿城市”理念進行設計。
這段人行道位于松苑路與興中道交匯處,約為100米。記者現(xiàn)場看到,暗紅色的路面看起來與其他道路沒什么區(qū)別,但細微觀察和體驗,其所展示出來的功能卻有不同:鋪設的并非水泥磚,踩上去有種軟綿綿的感覺,而打開綠化帶水龍頭往路面上不間斷噴水,卻沒有一點積水,而且也不見有水流出路面。
水都哪兒去了?記者聯(lián)系該道路的施工方負責人葉先生了解情況。原來,這條約100米的人行道是我市首條按“海綿城市”理念進行設計的人行道試點,經(jīng)過改造后,這一條看似平常的人行道卻具有真正的“海量”,能夠及時“喝”掉剛下的雨水。
“傳統(tǒng)的人行道普通用地磚鋪設,容易積水、濕滑、起青苔,但這條‘海綿’人行道是使用陶瓷材料的地磚,而且鋪設的地磚沒有進行填縫處理,其縫隙呈上窄下寬的‘喇叭狀’,這樣就會更好地將路面水吸入,解決了水泥硬化路面難以滲水的問題,增強了市政基礎設施防澇能力。”葉先生介紹,“海綿”人行道比普通人行道大概增加了20%-30%的儲水能力,但造價約為普通人行道的兩倍。
記者了解到,“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涉及到房建、道路、綠化帶、人行道、水務、公園綠地等方方面面。目前,多個城市已作為試點正在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