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廣東省水利廳了解到,2016年《廣東省水資源公報》(下稱《公報》)出爐。
公報顯示,1997年至2016年的20年間,全省用水效率明顯提高,按2000年可比價計算,萬元GDP用水量從547立方米下降到73立方米,下降了86.6%。
而反映節水型社會建設的人均綜合用水量、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等三大重要用水指標,連續14年呈下降態勢,節水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20年下降93%
據水利專家介紹,從1997年開展水資源公報編制以來的20年間,通過大數據分析顯示,全省總用水量總體變化平穩,1997年~2010年間呈緩慢上升趨勢,2010年后總用水量有所下降。
20年間,全省總用水量從1997年的439.5億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435億立方米,下降了1.0%;萬元GDP用水量由547立方米下降到73立方米,下降了86.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401 立方米下降到28立方米,下降了93.0%,在三大用水指標中降幅最大。
總用水量較上年減少8.1億立方米
公報顯示,2016年全省總用水量435億立方米。
其中:農業用水220.5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50.7%;工業用水109.2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25.1%;生活用水99.9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23.0%,生態環境補水5.4億立方米,占1.2%。
與上年比,全省總用水量減少8.1億立方米,減幅為1.8%。
專家指出,2016年全省總用水量比2015年減少8.1億立方米,減幅明顯,成效很大,主要得益于廣東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制度,省、市、縣層層開展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考核,壓實節水責任,提高節水意識,形成倒逼機制。
飲用水源地水質合格率為100%
2016年,廣東水資源保護工作也取得明顯成效。《公報》指出,在評價的40個重大城市飲用水源地(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中,全年水質合格率為100%。
在監測評價的197座水庫中,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的水庫186座,占94.4%,在監測評價總長度為9670公里河流中,Ⅰ至Ⅲ類水質河長占79.9%,較上年提高了2.6%;韓江、粵西諸河、北江和西江水系的水質較好,其Ⅰ至Ⅲ類水質河長比率均超過90%,全省水環境明顯改善。
水利專家指出,廣東水環境的明顯改善,與近年來各地探索和實行河長制密不可分,通過河長,進一步壓實河流湖庫的管理和保護責任,讓河流湖庫休養生息,水生態環境不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