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陳東村居民韋先生有個習慣:早上起床推開窗看一看細沖溝,晚上去細沖溝一帶遛遛彎。
這個習慣形成得益于該市細沖溝應急治理項目實施帶來的變化。細沖溝全長1.15公里,是一條匯集污水的內河,下游匯入邕江。多年來,細沖溝讓附近居民苦不堪言,是南寧黑臭水體典型。
今年1月19日,由廣西博世科環保科技公司牽頭,通過截污納管、清淤疏浚、生態凈化等技術手段對細沖溝進行綜合治理。不到40天,日處理600噸的ACM生化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和日處理1.5萬噸的應急物化污水處理系統建成運行,前者通過埋設截污管收集處理重度污染水體,后者通過攔壩截留處理初期雨水等近期污水,均達國家一級B標準污水排放標準。
8月12日,記者在細沖溝應急治理項目基地看到,在基地攔水壩前,三個礦泉水瓶靜靜立著。一瓶渾濁不堪,另兩瓶呈透明色。“渾濁瓶中是攔水壩中的水樣,透明色的兩瓶是經技術處理后的水體。”博世科南寧市黑臭水體PPP項目公司經理韋天輝說。
昔日臭水溝,今日青羅帶。近兩年來,在南寧這般華麗轉身的內河可不止細沖溝。南寧水資源豐富,18條內河穿城而過,形成555公里長的豐富水系。但是,在城市建成區的155公里內河中,有13條內河38個河段共99.4公里為黑臭水體,占比達64%。像細沖溝這樣的重度黑臭河段共有約29.8公里。
必須捍衛珍貴的“綠城”名片。2015年9月,南寧按照“治水、建城、為民”理念,強力落實“水十條”有關要求,全面鋪開內河黑臭水體綜合治理。截至今年8月初,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已完成63.5公里,完成297個污水直排口整治;到今年年底,可基本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穩步向“水暢、湖清、岸綠、景美”的國內一流親水城市建設目標邁進。
短短兩年時間,南寧走出了一條具有南方特色、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治水之路。
“黑臭水體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關鍵在創新。”南寧市海綿水城建設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馮步廣說。
以新理念引領。黑臭水體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南寧摒棄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做法及“九龍治水”格局,由工程治水變為生態治水。同時,融合海綿城市建設、黑臭水體治理及河道綜合整治,從河流源頭到末端,實施全流域治理,實行水岸同治。
以新模式推進。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專業事交給專業人來做。該市以全國首個開工建設的水流域治理PPP項目——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項目為藍本,大力引進社會資本,充分利用社會資本的資金、技術和運營管理優勢,優質高效推進治水工作。數據顯示,南寧黑臭水體治理總投資130億元,其中,80%的項目為PPP項目,投資額達70億元。
以新機制鞏固。為防止反彈,將已消除黑臭水體的河段交由專業公司維護運營,采用“全線多斷面考核、按效付費”的方式,引進第三方對項目水質、水量、防洪三大指標進行全面系統考核。同時,全面推行河長制,設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河長,強化水環境綜合管理。
以共享為目標。據悉,明年起,該市將對建成區外黑臭水體進行綜合治理,計劃于2020年前消除水體黑臭。此外,該市還將以那考河為樣本,計劃在今后3年先后推出沙江河、水塘江、心圩江三個親水公園,進一步推進首府“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親”的生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