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化”城市,不僅僅是在大雨中,道路、廣場等城市“面子”上不積水、少積水,而且還包括居住小區這樣的城市“里子”,讓人們不再深一腳淺一腳地趟著水走進自己的家門。
記者近日獲悉,作為“海綿城市”國家級試點的臨港地區,在臨港管委會和南匯新城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選擇了包括宜浩佳園,滴水湖馨苑等在內的19個建筑小區進行“海綿化”改造,不僅消除雨水帶來的影響,還能使雨水為小區居民提供服務。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主要包括了建筑與小區、城市道路、城市綠地與廣場和城市水系四大主體。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的有關專家表示,臨港新城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地區,試點面積達79平方公里,包括側重點不同的7類示范區,而小區進行“海綿化”改造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建筑與小區‘海綿化’設計是海綿城市源頭減排控制的重要一環,其徑流削減量往往占到了控制目標的35%-40%。”
據了解,臨港新城的建筑小區“海綿化”改造將于這個月開始實施。此前,考慮到是在既有住宅小區內進行海綿化改造,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的工作人員對相關小區進行了詳細的現場摸底,摸清了目前小區內積水點、陽臺雨污混接、室外雨污混接、場地鋪裝、植被現狀、停車位,以及小區周邊河道水質及生態環境等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通過整體分析、綜合計算并模擬優化,設計團隊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種“海綿化”舉措,包括雨水花園、高位花壇、調蓄凈化設施、生態停車場、透水鋪裝、雨水落管斷接、植草溝、地下儲水設施等。
據了解,改造方案將充分發揮小區綠地、道路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力求做到“海綿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小區居住品質和維護城市生態功能。
按照設計,為了吸水、蓄水,改造中通過將原硬化路面改為透水磚;將原有綠地改造成生態草溝、下凹式綠地,形成雨水花園,可以留住雨水,綠地中將栽種花草,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而為了利用雨水,小區內開挖調蓄模塊,通過管道、機電設備可自動將存儲的雨水提升起來,與洗車設備連接后,居民可自助洗車,還能澆灌綠化等等。
同時,改造也將與解決小區居民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如幫助居民解決路面破損修補、車位破損修補、綠化補種、屋面漏水修補、增設路燈、康健設施改造更新、增設綠化內便道、增設晾衣位置等,不但幫居民解決隱形問題,還要讓居民能看得見“實惠”。
盡管目前“海綿城市”建設在國內多地實施,但針對既有小區的“海綿化”改造并沒有現成的標準與規范。“上海有著眾多的居住小區,希望此項目的實施可為今后同類項目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上述專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