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細雨蒙蒙,記者與山東省德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一起來到德州市首個海綿城市項目——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風東路(岔河濱河東路—晶華大道)綠化工程。附近居民李興和高興地說:“現在雨水順著路面縫隙流進附近綠化帶,路上無積水還防滑。 ”原來,公路就像一塊超級“大海綿”,用紅色膠黏石鋪設的人行道有透水功能,雨水通過石子間隙滲透到地下。
如今,海綿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德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那么,德州市海綿城市建設進展如何?投資問題如何解決?記者進行了采訪。
今年已建成海綿城市項目3平方公里 7月29日,記者來到樂陵市旅游公園建設現場。一個深3米,面積3.4萬多平方米的觀賞水系已建成,并蓄了2米深的水。“整個水系全部蓄積雨水。”樂陵市住建局局長褚立杰介紹,旅游公園運用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景觀水系下雨的時候可以吸水、蓄水、凈水,枯水期可以將蓄積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建設海綿城市,不僅城市水資源得以優化,城市的氣候、環境將因海綿城市的建立而發生好的轉變,因此海綿城市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綠色’。 ”市住建局副局長董伯駒介紹,近兩年來,德州市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有序推進相關項目,不僅是大型公共建筑配套設施,還在市政基礎設施、棚戶區、老舊小區以及社會化投資的房地產項目等多個領域運用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今年上半年,德州市新開工海綿城市項目71個,共計6.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面積達3平方公里。
PPP讓海綿城市建設“不差錢” 海綿城市建設,經歷三道關:如何規劃?錢從哪來?怎么推進?
德州市成立了海綿城市建設指揮部,建立起聯席會議制度,組織編制了《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等。目前,市本級和各縣市區都建立健全了海綿城市項目庫,建設任務全部落實到了具體項目和實施單位,目前正在分階段有序組織實施。
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工程技術復雜,由于資金需求量較大,對項目融資方式以及投資體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州市計劃在2020年底實現中心城區和其他縣市城市建成區25%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要求。當前,德州市采用了多元化建設模式。根據項目特點和實際情況,有的由政府直接投資建設,有的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貼、貸款貼息等形式,吸引社會資本建設管理。
位于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沙王河污水生態系統及水環境治理工程,是德州市采用PPP模式進行開發的海綿城市項目之一,預計用1.24億元改造3.9公里水系。“資金由公司墊付,政府給我們特許經營權,公司10年內收回工程投資。 ”項目建設單位經理袁茂峰介紹。
在項目實施上,德州市在居民小區建設小型濕地及滯流塘,或建設專門雨水蓄水池,收集利用建筑屋面雨水。道路、廣場及地面停車場采用透水鋪裝,綠地采用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方式。新建道路優先采用植草溝排水,已建道路可通過路緣石改造、增加植草溝、溢流口等方式將道路徑流引到綠地。“將海綿元素融入城市建設,讓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果惠及千家萬戶。 ”董伯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