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綿城市,廣州正在發力。
廣州市國土規劃委官網最近掛出的《廣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下稱《規劃》)提出,在2020年之前,廣州要對17個重要的片區進行“海綿城市”的建設。未來,廣州還會建51個海綿公園、21個濕地公園以及25個人工濕地。而到2030年海綿城市的建設范圍要占建成區總面積的八成。
“我們已經開始布局。”廣州華隧威預制件有限公司(下稱“廣州華隧威”)副總經理陳杰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按照廣州的規劃,未來這塊市場非常大。”
《規劃》提出的總體建設目標是”打造高密度建設地區海綿城市建設典范,建設山水共生的嶺南生態城市和宜居都市”。在陳杰看來,《規劃》的出臺,意味著廣州海綿城市建設速度得到加快。
2013年9月,廣州首個海綿城市試點在天河區開始動工,經過3年的建設后在2016年通過驗收。該試點占地46.8公頃、相當于2/3個天河公園大的大觀生態濕地公園。
海綿城市,指的是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海綿城市建設,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通過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將部分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既降低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又提高了洪水資源利用率。
水浸成為了不少廣州市民曾經根深蒂固的城市記憶之一。廣州市水務部門有關人士此前稱,這其中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人為原因。從地理上來看,廣州中心城區北高南低,北面有白云山、火爐山、瘦狗嶺,南面是珠江,降雨時雨水會順著山體,在七條河涌中穿城而過。另外,受珠江潮位的頂托,天文大潮時如果遇到本地大雨非常容易出現內澇。而廣州作為一個多雨的亞熱帶城市,是華南地區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不爭的事實。
除了排水管網標準較低、主要排澇河道不斷縮窄,排澇能力下降等原因之外,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綠地率減少、建筑密度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容量面臨巨大壓力,地表不斷硬化,這些因素逐漸成為了廣州水浸的重要原因之一。
廣州已經意識到建設海綿城市的必要性。
在2015年6月廣州市府常務會議通過審批的《廣州市中心城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中,廣州就提出未來將規劃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區域。此后,海綿城市建設寫進了2016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報告稱,“十三五”時期廣州將建設海綿城市,加強防洪排澇水利設施建設。
同在2016年,《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獲得了國務院批復,批復文件也明確提出,廣州要“高度重視城市防災減災工作”、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當時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些都是與當前特大城市出現的城市排澇系統不夠完善等城市病相匹配的措施,也體現國家對廣州提出一些先發要求,希望廣州能夠探索城市的綜合減災路徑。
廣州海綿城市究竟要怎么建?
王浩表示,廣州建海綿城市要采用新思路,其中治水不能再停留于對河涌清淤,而是要通過微生物技術恢復整個水體生態系統。他還建議,廣州要從平面排水向立體排水發展,空中屋頂花園、高層建筑和立交橋的立面,地面坑塘洼地濕地草地,下凹式廣場、下沉綠地等,再加上地下適當的管廊系統、深隧等,構建立體式的排水系統。
在王浩看來,要建設好海綿城市,廣州的任務更重。因為廣州面臨著市政排水管網標準偏低、雨污合流,污水管網負重大等一系列問題。他建議廣州未來必須要通過多建公園綠地,把河涌內湖洼地利用起來等種種措施多管齊下,探索海綿城市建設可行性路徑。
“廣州是一個非常務實的城市,它只有看到某項技術的投入對城市建設起到好的效果后,才會投入資金去做。”廣州華隧威副總工程師林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從廣州最近出臺的政策來看,我們相信廣州海綿城市建設的速度一定加快,后來居上。”
在這種情況下,林東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廣州華隧威已經投入開發了用于海綿城市建設的透水磚,并在不久后進行規模化生產。他認為公司“在這方面具有優勢”。官方資料顯示,作為廣東國企廣東華隧建設股份公司全資子公司,廣州華隧威主要?產軌道交通及電力電信等隧道管?、地鐵枕和各種新型材料制品等,是廣東省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預制件生產廠家之?。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近日,廣州市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對當地研發、生產海綿城市產品的企業進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