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遂寧改造后的河堤。
“雨落得越大越安逸,布鞋不得打濕。”7月18日,記者到四川省遂寧市采訪,正趕上一場暴雨,大雨過后,復豐巷小區居民王澤富穿著布鞋,在院壩里來回溜達,一邊的老年活動中心里,幾位居民在擺龍門陣,有說有笑,高空落下的零星雨點不時敲打著棚頂,砰砰作響。
一年前,海綿小區沒建時,這里的居民可沒這么輕松。84歲的唐克珍說:“我在這里住了大半輩子,就怕下雨,一下雨,院壩里淤泥濁水泛起,臭味難忍,蚊蠅亂飛。”老人邊說邊指著墻上一道離地1.3米的紅線,上面還有“6·30”幾個紅色數字,“這是2013年6月30日特大暴雨時小區被淹的吃水線。”
復豐巷的變化是遂寧海綿城市建設的縮影。經過兩年試點,遂寧海綿城市建設正變成群眾歡迎的民生工程。
海綿改造帶動小區整體環境改善
試點滿意度高,試點區域外的小區紛紛要求加入
復豐巷小區傍著涪河,在河堤外側,地勢低洼,小區為上世紀90年代所建,基礎設施陳舊,雨污不分,排水不暢,一遇大雨就遭災。遂寧市在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中將其納入首批重點改造計劃,2016年3月開始建設海綿小區,6月19日完工。
改造方案經設計方、施工方和居民幾次商量修改,很快付諸實施:小區入口設置11米截水溝,攔截周邊客水,減少地表徑流及排水管網壓力。完善小區內部排水體系,實施雨污分流。改造主排水渠限流墻,降低高程,杜絕雨水倒灌。提高小區路面標高,鋪裝彩色整體透水路面,同時綜合整治小區環境,改造花池、停車棚、老年活動中心,修繕了門衛值班室、圍墻。
遂寧市海綿辦工作人員羅國富介紹說,這次改造解決了困擾小區居民多年的內澇問題,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同時改善小區整體環境,完善了小區功能,實現“路平、水通、燈亮”,老百姓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真正得到了實惠。“完工那天,小區居民自發擺了17桌壩壩宴宴請我們,我們沒去,居民們又送來了錦旗。”
經過兩年試點,遂寧海綿城市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城區共有內澇點18個,目前已整治完成16個。已完工試點區域實現了“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的海綿目標,城市品質顯著提升。7月5日,遂寧城區出現本年度最強降雨,日降雨量達到50毫米左右,原本逢雨必澇的川中大市場、鹽關東街片區、介福東路、政協宿舍、百盛家園、復豐巷等區域,整治后均未出現內澇情況。
要做海綿城市改造,遂寧先問百姓訴求,并讓海綿科普進街道社區、進學校課堂、進媒體網絡。雨污混流、排水不暢、設施老化、配套不足,百姓在征詢意見中反映強烈的這些民生問題,在海綿城市改造中都得到了解決。海綿改造完成后,內澇消除、積水減少,居住環境改善,海綿城市建設贏得了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遂寧市住建局副局長王明華自豪地說,試點推進中,老百姓充分體驗了海綿城市建設帶來的變化,滿意度很高,試點區域外的老百姓紛紛提出海綿改造訴求。老百姓由“要我改”轉變成“我要改”,被動海綿轉變成自覺海綿。“目前,已有72個非試點區域開發項目通過了海綿專項審查并按照要求實施建設,試點區域外的20余個既有小區業主主動給市海綿辦提交申請,要求加入海綿改造。”
“小”“巧”“省”解決大問題
創新技術、因地制宜,兼顧生態、安全,做到經濟、適用
2015年4月,遂寧市成功申報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成為四川唯一入選城市,也是西部地區唯一入選的地級市。“機會難得,難度空前。”王明華感慨地說,“都說萬事開頭難,確實如此。海綿城市建設沒有先例,怎么建,大家只有摸索著前進。”
受歷史原因和地理條件的影響,遂寧在城市發展上存在“水多”“水少”“水臟”“水堵”等“城市病”。海綿城市就是在尊重和修復自然山水格局的基礎上,通過“滲、滯、蓄、凈、用、排”手段的靈活應用,結合地方實際,實現海綿效果。很快,遂寧市上下達成共識,建立起管理制度,搭建起領導班子,海綿建設項目推進迅速,在連片效應、內澇治理、技術創新、體制機制、海綿管控、社會資本參與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形成了可復制、可借鑒的“遂寧模式”。
在海綿城市試點過程中,遂寧結合本地水文地質、現場條件、社會影響等實際情況,堅持技術創新,開展了諸多嘗試,在現場打樣、模擬試驗、多方案比對基礎上,逐步摸索出一些用“小”“巧”“省”手段解決大問題的方法。
為避免大開大挖,遂寧在既有道路雨水口探索創新“微創”改造技術,對雨水口、路沿石進行“微創”改造,將路面雨水導入綠化隔離帶、人行道、綠地廣場及其他開敞空間進行消納,超標部分再通過既有管道溢流外排。
在市體育中心外馬路旁,記者看到一個雨水窗里市政排水管被加上了一個向上的彎頭。“這個改動可把27.5毫米以下的雨水引進海綿體,不直接進市政管道。”河東新區建設局的李恒進一步解釋說,此舉既能達到徑流控制要求,又能避免大拆大建,節約工程造價約70%。“該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創造專利,并在我市全面推廣運用。”王明華補充道。
創新技術,利用本土材料,節約成本。遂寧在實踐中探索創新調蓄利用滲透新工藝。采用鋼帶波紋管、鋼筋混凝土管替代部分塑料制品,實現雨水收集、調蓄、下滲功能,解決承載問題,簡化施工工藝,縮短施工工期,節約工程造價,方便后期運維。應用遂寧本地傳統的卓筒井工藝,靈活運用地質稟賦,將地表人工海綿體通過滲透井、碎石滲透帶與地下天然砂卵石層有效聯通,充分發揮砂卵石層對雨水強大的存蓄作用,提高凈化雨水和涵養地下水的能力。利用連砂石、碎石、多孔磚等本地建筑材料,替代部分價格昂貴的成品塑料制品和除污設施。既兼顧生態、安全,又做到經濟、適用,效果明顯。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整個遂寧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試點區面積為25.8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58.28億元,完成建筑小區、市政道路、公園濕地、排水設施、生態修復、供水保障、能力建設7大類共346個項目,計劃今年全部完成。
政府以最少投入引導民間大投入
按效付費、投資彈性回報,政府與社會資本風險分擔、收益共享
建設項目推進順不順,關鍵是錢袋子鼓不鼓。“開源節流,不燒錢,不補貼”是遂寧在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中堅持的原則。
堅持多元投入,實現資金保障,遂寧的荷包不發愁。發揮中央補助資金12億元和省獎勵資金3000萬元的撬動效應,遂寧市采取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共計引入社會資本105.5億元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在實施過程中,建立績效考核按效付費、投資回報彈性費率機制,實現政府與社會資本風險分擔、收益共享。按照“誰開發,誰負責”的原則,督促新建小區項目業主承擔生態補償義務,實現政府以最少投入引導民間大投入。
河東新區就采取“連片打包、3P實施、按效付費”。李恒說,按“體現連片效應,避免碎片化”的要求,將上百個試點項目連片整合為4個工程包,采取PPP模式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與海綿城市建設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實施、按效付費,期待探索一條海綿城市建設的新路子。
同時,在PPP模式管控方面,增加了業主單位對設計方案、投資預算的審查環節,在確保方案優化、節省投資的基礎上注重材料、設備的選擇,避免以次充好,確保工程質量;在PPP模式投資回報方面,建立了投資回報率調整機制,實行彈性費率。王明華舉例說,2016年2月,開發區產業新城PPP項目在合同中約定,投資回報率以實際融資利率為準,但不超過8.95%,2016年4月則按照合同約定,根據實際融資利率變化通過協商調整為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