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位于江北區姚江流域北岸,總面積約30.95平方公里。這塊區域是從“快排”排水時代跨入到綜合排水、生態排水的歷史性、戰略性轉變。通過一年的海綿城市建設,江北區在海綿化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寧波江北東臨甬江、南瀕姚江,區內大江大河縱橫交錯,水庫湖泊星羅棋布。但江北地勢低平,水體流動性差,地下水位較高,土壤滲透性差,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質量不佳,加上歷史原因,區域內污水管網密度不夠且老化破損嚴重,治水一直是江北城市建設的一大主題。截止目前,總共安排123個項目,其中完工9個,在建41個,技術前期73個,涉及海綿工程投資約25億元。
三月,寧波市首個海綿城市公園項目——姚江北側濱江綠化工程建成,景觀設計總面積約35057平方米。
據介紹,該公園項目可以有效控制雨水徑流量、減小徑流污染,通過利用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及透水鋪裝等方式,經過綠地滲透、滯留、蓄存、過濾一部分補給地下水,減少市政管網的壓力,提高雨水的利用。綠地內降水不外排,同時吸納周邊道路雨水徑流,是美化城市的“面子”。
海綿城市建設需要形成示范連片效應,建成區內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是海綿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姚江花園是2003年建成的安置房小區,總建筑面積約30萬平方米,2300多個住戶,“我們小區不用臺風天,梅雨季節雨大一點就會積水,臺風是偶然的,我們這個積水是必然的。”姚江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虞亞軍說。“雨勢大的時候,社區一大半面積都會淹到,沒辦法只能消防車強排。”
記者看到有幾輛挖掘機正在轟轟地施工中,“我們在布置雨水花園、下凹綠地、透水鋪裝、草溝等LID設施,使雨水花園與建筑有效銜接。”該工程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該小區地勢平緩積水多,大雨時最深積水約50cm,而排水路徑不通,雨水立管混接,經常導致雨水口堵塞。如今敷設了新雨水管,水管口徑擴大了三倍,遇到特大暴雨的時候可以實行強排,連接礫石滲排系統,并與現狀水系溝通。
“我們還對小區外圍限制綠化帶進行了改造,做成一個600立方米地下蓄水池,小區內比較低的積水點通過地表導流,需要的時候可以抽取出來灌溉綠化等重復利用。”虞亞軍表示小區居民以后再也不用“下雨看海”了。經過改造,該小區調蓄總共可以達到1000多立方米,可以做到降雨量小于30毫米(中到大雨的雨水量)的雨水“不濕鞋”。
除此之外,小區還通過海綿化建設“順道”解決了小區停車難的問題,家住姚江花園的李師傅說小區原來只有400個停車位,車位數量嚴重不足,汽車停放會侵占道路綠地,存在安全隱患。通過規劃小區共新增停車位1000余個。記者發現,停車位下方都設置了一個調蓄的空間,既是停車位,又是海綿化的設施。可以說,開展“海綿+”形式的老小區海綿化改造,這不僅是海綿工程也是民生工程。
長期以來,城市建設中存在“重地上輕地下”“重工程手段輕自然方法”的偏向,也帶來了水環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問題。“滲、滯、蓄、凈、用、排”成了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詞。“寧波水網密集,雨水充足,關鍵水質水環境和內澇,需要排蓄結合,解決調蓄的問題,把水適時地排到應該排的地方。”中國生態城市研究院駐寧波辦事處負責人劉楊表示。
劉楊還提到海綿化是從源頭上解決水質問題,地表水其實很臟,原本都是經過地表導流直接進入雨水井里面,如今先經過雨水花園的過濾和滲透,再到雨水管道,可以截流或就地消納,再到雨水管道里的水就已經比較干凈,可以達到Ⅳ類水(可以作為景觀用水)。臺風天,調蓄還可以起到緩排的作用,“本來可能2小時要排出去,排不出就要路面積水了。現在可以12小時再排出去,解決地面積水的問題。”
海綿化不僅針對小區有專業的裝備,對于人行步道也有專門的設置,天水謝家一期EPC項目——榭嘉路段就對人行道鋪設了“生態樹池”和透水鋪裝,同樣是具有過濾和滲透的裝置,車行道的雨水徑流道路橫坡通過路牙開口排入生態樹池內,人行道部分雨水徑流滲入透水鋪裝,部分雨水徑流通過橫坡流入生態樹池。雨水徑流在生態樹池內通過下滲和植物吸附作用,對初期雨水中的懸浮物及其他污染物質進行凈化處理。溢流雨水通過生態樹池內的溢流雨水口接入排水管道系統。
近年來,寧波在多項城市發展中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深化海綿化“里子”內容,寧波在全國率先推行“河長制”,并相繼開展了“五水共治”、“污水零直排”、“剿滅劣V類水”等專項行動,取得了明顯成效,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達106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