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惠州將實行“河長制”,并“掛圖作戰”治理水環境。
水環境綜合治理備受代表關注,今年年初召開的惠州市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將《關于綜合治理水環境的議案》作為大會的議案。
歷時5個月,數易其稿,《關于綜合治理水環境的議案辦理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爐,將于近期印發實施。27日召開的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政府關于綜合治理水環境的議案辦理工作方案的報告》。
為了保障《方案》落實到位,惠州2017年底前全面實行“河長制”,并實行“掛圖作戰”。惠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環大亞灣新區黨工委書記、大亞灣區委書記張瑛表示,水環境綜合治理要堅持標準更高、管控更嚴的原則,加強統籌謀劃,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工作重點,加強統籌,做到標本兼治。
現狀 全市水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
近年來,惠州牢固樹立治水為民理念,把治水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大力推進治水工程。
作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惠州還大力開展河涌、湖泊等水環境整治,投入“三個100億元”整治河涌,并為保護一條江立一部法。
今年4月召開的第四屆“粵治—治理現代化”廣東探索經驗交流會,發布了廣東“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2016—2017年度優秀案例,其中,“惠州水環境生態治理體系”入選政府治理創新優秀案例。
當前惠州全市水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東江干流惠州段水質穩定優良,西枝江水質良好,6個主要江河段面、14個主要湖庫水質均達到功能目標要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淡水河、潼湖流域水質持續好轉,黑臭現象基本消除;市區金山湖、青年河等內河涌水環境綜合整治效果明顯,全市79條鎮級河涌整治初見成效,水環境生態水平持續提升。同時,也存在水環境質量保護壓力持續增大、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有待加強、部分污水處理設施效益不佳等問題。
亮點 覆蓋全市7縣區17職能部門
“全面覆蓋是《方案》最大的亮點。”市環保局局長黃水祥說,《方案》明確的任務,覆蓋了全市7個縣區、17個職能部門,覆蓋面之廣、工作之縱深程度在惠州水環境污染防治工作中沒有先例,而且責任非常明確,《方案》主要措施8個方面,共33項任務,保障措施6項,每項都明確了牽頭部門和參與單位。
記者了解到,《方案》的另一個亮點是目標明確。《方案》的辦理時間為5年,分成2017年、2019年、2021年三個階段。明確了各階段的水質目標、各單位的具體任務和標準,每個階段都必須完成省、市水污染防治各項任務。
值得關注的是,惠州自我加壓,在水環境質量標準、工作任務目標等方面提高了標準。比如,2017年的目標中,50條河涌水質達標率要達到30%,兩年后的2019年50條河涌水質達標率要達到50%,到2021年河涌水質達標率要達到80%。根據目標,到2021年,惠州將力爭全市水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
黃水祥說,要完成階段目標中的每項任務困難不小,還要面對一些不可抗因素,但是全市上下通過努力,摘取勝利果實的高度還是夠的。“工作做得好不好,考核見分曉。”他說,除了上述亮點外,《方案》明確,每年規定下達年度工作任務并進行檢查考核,2019年進行中期考核評估,2021年進行終期考核驗收。
措施 新、擴建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須同步
硬措施才能實現硬目標。《方案》中,涉及水環境治理舉措的內容很多,包括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強化工業污染防治、大力開展河涌污染整治……范圍覆蓋所有水環境治理載體。
管網是“運輸”污水的唯一途徑,而管網建設不配套是污水處理廠陷入尷尬境地的主要原因,為此,《方案》提出:新、擴建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須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時投運。
《方案》逐年下達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任務,大力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到2021年,全市新增截污管網不少于1000公里,2017年實現建成區的管網全覆蓋,到2019年,完成任務的60%,到2021年完成100%。
污水處理設施提標升級也列出了時間表,2019年年底之前所有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要完成升級工作,達到最新的排污標準。
為治理工業污染,《方案》明確,2017年底前,工業集聚區應按規定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并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逾期未完成設施建設或污水處理設施出水不達標的,一律暫停審批新建項目,并向園區設立部門申請撤銷其園區資格。
保障 “掛圖作戰”精細化管理
為了進一步保障《方案》落實到位,惠州2017年底前將全面實行“河長制”,由黨政領導擔任河長。
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工委副主任曾俊建議,在工作機制上,要落實責任制,推行市、縣、鎮、村四級“河長制”,實行一河一策、一河一檔,建立“河長”日志,實現精細化管理。
惠州還將實行“掛圖作戰”,落實省重點流域綜合整治“掛圖作戰”工作要求,強化“工作項目化、項目目標化、目標責任化”的倒逼機制,明確時間表,完善責任鏈。今年9月底前各縣、區完成轄區重點流域環境基礎信息測查和綜合整治信息平臺建設,10月底前完成“掛圖作戰”基本圖件制作,根據整治工作實施情況,每月至少更新一次。
在資金投入方面,《方案》提出,繼續實施市級財政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以獎代補”政策,落實《惠州市鎮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營資金補助辦法》等,同時深化污水處理收費改革,繼續督促各地將污水處理費收費標準按國家和省的要求調整到位。
監督 首部地方法規聚焦西枝江水系水質保護
市人大常委會一直高度重視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把促進水環境的改善作為人大監督工作的重點。
早在2014年,市人大就把全市79條河涌(含27條黑臭水體)、市區14條主要河涌污染整治情況和25條河涌水質情況,納入常態化工作監督范疇。在2015年獲得地方立法權后,市人大就把對水的保護作為一號項目,優先立法保護,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規是《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
盤點發現,近幾年來人大例會大會議案有兩個涉及水環境治理。此外市人大還擁有監督工作品牌之——“兩江一灣”環保行活動,已連續開展13年。
惠州將強化社會監督。《方案》指出,每年1月份公布上一年度優良水體(Ⅰ—Ⅲ類)、飲用水水源與城市水體環境質量綜合排名。市政府定期公布本行政區域內各縣(區)水環境質量狀況。
曾俊建議,運用手機APP,做到問題反映“微上傳”、任務交辦“秒處理”,整改落實“有著落”;定期公布全市相關河流水質狀況,接受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