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從河流治污切入,提升城市品質,全面爭創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一灣清波繞城過
水系,連著鄉愁,系著未來。它既是人類生態文明的載體,亦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
三亞河經過2年多的治理,如今已清波蕩漾,魚蝦歡躍,白鷺棲息。母親河重現“河清白鷺飛”,為三亞治理全市18條超標河流增強了信心。“‘雙修’一張藍圖干到底,三亞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河流治污。”三亞市主要負責人表示。
作為一座生態立市之城,全流域進行河道水環境、水污染治理,系統提升河流生態效益和景觀功能,建設“水清、岸綠、景美”生態水系,是幸福三亞應有的內涵。
系統治河,告別黑臭水體
如今,穿城而過的三亞河,經過2年多的治理,昔日臭不可聞已不再。“三亞河已全面消除黑臭,水體還清,但還需進一步提升水質。”三亞市水務局負責人說。
三亞河流污染,表面上是水質下降,實則是城市生態系統“病了”。治污,需系統思維。
東河國家濕地公園、紅樹林公園、豐興隆橋頭公園……這些看似與河流無關的一個個城市公園,卻發揮著難以衡量的治污作用。這些公園海綿化建設、植樹種草、恢復濕地功能,實現與水系的互聯互通,打造出以三亞河為串聯的“兩河七園”城市水生態體系,系統性長效治本,將三亞河恢復為“自凈化、自生態、自修復”的生態河。
在今年全市主要河流治理中,三亞持續系統施策,新岸濕地公園、荔枝溝社區公園、抱坡溪濕地公園、月川中軸帶狀公園等系列公園陸續開建,將不斷改善三亞河水質。
全流域治河,城鄉統籌發力
母親河水質變好,不是三亞人的終極目標;全流域治污,全市18條河流水質全面達標,才是其孜孜不倦的追求。
擼起袖子加油干,春節后第一個工作日,三亞四套班子領導齊聚一堂,研究三亞河道水環境、水污染治理。
治污需先明白污水從何而來。三亞開展全市河流污染源排查,明確各區的水污染治理任務,通過深入排查、執法處罰、集中約談、媒體曝光和關停等方式,打擊違規違法排污行為。
明晰污水來向,還需給污水一個出口。據了解,三亞今年將實施紅沙污水處理二廠、荔枝溝水質凈化廠一廠提標及二廠二期、亞龍灣污水廠二期工程,提升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同時,不斷完善城市污水管網建設,確保主城區污水不入河。
全流域治污,三亞也更加重視農村、城邊村地區的污水治理。雅安生態濕地凈化水質,移動污水處理站各顯神通,這些靈活多樣的創新治污模式,也將因地制宜被復制到更廣泛的郊野鄉間。今年三亞將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建設梅東村、崖州市場等農村污水治理項目,爭取兩年內實現全市491個自然村污水處理全覆蓋。
長效治河,還城市清波
“西水中調工程刻不容緩,把寧遠河河水從大隆水庫調到中部主城區,為三亞河水系提供生態基流,改善水環境。”
“寧遠河、藤橋河、大茅河等10條主要河流統籌治理,不僅對河道進行堤防建設、治污截污、生態修復,還需對兩岸景觀建設等全方位統一布局。”
……
連日來,三亞有關部門實地走訪,現場辦公,就如何長效治理河流水域,大家積極建言獻策。
三亞重視建章立制,編制《三亞市中心城區水系綜合規劃》,制定《三亞市河道生態保護管理條例》《三亞河水污染治理行動方案》等法律法規,治水模式由單條河流的線性治理轉向流域的網格化治理。
“三亞以全流域理念系統治污,全力爭創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三亞市委書記嚴朝君要求,加快主要河流治污進度,解決黑臭問題;主要治污項目要加快建設進度,審批流程“綠色通道”形成機制,責任明晰、倒排工期,建立排名考核通報機制。
城因河興,民以水安。從河流治污著手,長效、系統、全流域施策,三亞生態文明建設更加關注城市“內里”,更加重視百姓的幸福感,生態之城愈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