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從武漢市水務局了解到,今年該市將對10個行政區和功能區的18處黑臭水體進行專項整治。
這18處黑臭水體包括:武昌區巡司河、夾套河、楊園臨江明溝,漢陽區朱家老港,江岸區黃孝河明渠、幸福二路明渠,洪山區巡司河、沙湖港、夾套河、東洋港、南湖連通港,青山區青山港、武鋼二號明渠,東西湖區機場河明渠,新洲區鄢家湖,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紗帽城區排水明渠,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秀湖明渠,江夏區金鞭港。其中,巡司河、沙湖港、夾套河、鄢家湖被納入住建部首批黑臭水體整治名錄。
2015年,住建部公布《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要求2017年年底前,各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熏死河”帽子8年難摘巡司河該怎么治?
在武漢18處擬重點整治的“龍須溝”中,巡司河十分引人關注。
它全長16公里,流經江夏、洪山、武昌三個行政區。2008年,《楚天都市報》報道巡司河污染加劇,成了“熏死河”,引發社會強烈反響。武漢市委市政府要求,限期整治巡司河。然而多年過去,整治效果難讓人滿意。每到夏季,氣溫升高,巡司河部分流域便散發陣陣惡臭,沿線居民苦不堪言。
巡司河怎樣才能徹底摘掉“熏死河”的帽子?“首先要截污,其次,市政管網、污水處理廠等配套設施建設要跟上,還要做好長效管理。”洪山區水務局水政水資源科科長周旋說。
記者昨日探訪巡司河,沿河行走2.5公里,發現大多數排水口已閑置或封堵,2處排水口還在向河內排放生活污水。保利公園九里位于巡司河畔,小區居民劉阿姨認為,相比過去,向巡司河排放生活污水的情況有改善,“但河水仍然很臭”。
據介紹,巡司河發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生活污水直排,二是河底淤泥產生內源污染,三是雨水造成面源污染。目前,巡司河沿線新建小區的生活污水已全部匯入市政管網,老舊小區正逐步完成雨污分流改造,除個別待改造城中村不具備生活污水全收集條件外,截污已取得實在效果。此外,2010年開工的巡司河整治工程目前處于二期施工階段,河底清淤、坡面綠化、垃圾清理等工作正持續進行,內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對水質的影響將逐步降低。
周旋說,隨著南湖第二出江口今年汛期前投用,湯遜湖和南湖水將新增匯入巡司河的渠道。湖水稀釋河水,配合投放水生植物等生物治理手段,巡司河的自凈能力將得到修復。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此次專項整治,短期目標是年內完成住建部下達的任務,長期目標則是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身邊水環境的變化,但需要經歷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