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教授于水利5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國家水專項“江蘇太湖水源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集成與綜合示范”項目通過攻關,開發了10項關鍵技術與工藝,改善了太湖地區飲用水質,并具示范作用。
隨著太湖流域人口急劇增長,用水量攀升,水量性缺少問題嚴重,還存在飲用水源污染、供水設施逐年老化等問題。為此江蘇省建設廳牽頭,由同濟大學負責開展了上述項目。
于水利說,課題組以保證龍頭水達標為目標,通過聯合攻關,開發了適合太湖地區飲用水處理的10項關鍵技術與工藝,其中7項技術在示范工程中得到了應用。如復合重污染備用水源預臭氧和生物預處理耦合處理工藝,該工藝用于宜興氿濱水廠示范工程,對有機物去除率提高10%,制水成本增加不超過10%;預處理、長距離輸水反應器和深度處理綜合凈水關鍵技術,該技術用于中橋深度處理水廠示范工程,出水水質指標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耗氧量小于2毫克/升,制水成本增加不超過30%;構建高速通道優化調度運行管理平臺,使千噸水電耗降低1%以上;基于紫外線等消毒技術的管網二次供水水質保障技術,建設監控平臺,使龍頭水質達標率超過95%。
課題組還制定江蘇太湖地區多水源切換調度指南等導則、操作規程、指南共6部;獲發明專利21項;建設了蘇州、無錫、吳江和宜興四個示范區,示范區中200萬人口住宅中的龍頭水質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