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灃西新城生態建設有目共睹,多項生態建設工程全面開花,生態環境治理效果明顯。尤其是“海綿城市”已然成為灃西新城的一個發展熱詞和“金名片”,通過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考核后,備受社會各方稱道。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讓雨水在城內自然循環
去年夏季,幾場突發的暴雨讓咸陽市不少路段都出現了積水現象,市民此為調侃“城市看海”。而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沒有井蓋的興咸路非但沒有被淹,反而比其它地方的路面積水還要少。讓過往的市民都有些驚嘆,而其秘密就在腳下那看似平常的路面。
這個可以盡情“吸收”雨水的路段只是灃西新城打造海綿城市的一個小小側面。西咸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首個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在海綿城市試點核心區灃西新城,通過實現建筑與小區對雨水應收盡收,道路與綠地自然收集功能,中央雨洪系統形成調蓄樞紐,構建由建筑地塊、道路和綠地、中央雨洪系統組成的三級雨水綜合利用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升,初步形成了科研理論、技術標準、運營監管等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治理體系。
2016年,灃西新城全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建設海綿城市項目40個;與西安理工大學等8家單位聯合成立研究基地,甄選策劃課題6項,完成《標準圖集》等多部技術導則規范,為完成試點任務、加快產業化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投資6.45億元,完成秦皇大道等11公里道路LID改造等,都是不斷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縮影。
如今走進灃西新城,讓老百姓直觀感受到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效。這些典型項目,既各有特色,又構成有機體系;既有效解決了地表徑流和面源污染等問題,又因地制宜、務實管用;既發揮“點”的作用,又構成“面”上功能,最大限度實現了水與城市的和諧互動。
城市綠廊景觀
灃西新城的城市“綠肺”
在灃西新城核心區有一條長約6.9公里、寬200-500米的“翡翠項鏈”,它就是斜穿灃西新城核心區,連通灃渭兩河,構建沿岸公共空間的城市綠廊。綠廊中部的中央公園如同“翡翠項鏈”的“綠墜”,構成未來灃西新城的城市“綠肺”。
中心綠廊項目是雨水調蓄中心,也是灃西新城三級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的核心和最大特色。建筑小區、市政道路及景觀綠地內的雨水經原場地消納后產生的富余水量通過雨水溢流裝置進入市政排水管網,之后輸送至灃西新城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的末端-中心綠廊進行集中調蓄。
2016年,中心綠廊一期工程已建成,占地23公頃,總長1.8公里,據測算,最高可承載雨水量30萬立方米,基本上能使周邊2-3個街區內的道路和建筑地塊中外排雨水完全消納,大大降低了城市內澇的風險,也把有限的雨水資源留在了城市中,已經成為灃西新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城市河湖水系
“自然海綿”的保育與修復
近日,華商報記者來到灃西新城境內的新河沿岸,此處河水干凈、空氣清新,附近還有不少綠色植被。“以前的新河可不是這個樣子。”家住灃西新城天福和園小區的牛先生說,新河本是一條重度污染河流,嚴重影響群眾生活。
截至目前,渭河防洪工程已全部完工,累計完成投資10億元,防洪標準提高至百年一遇;160公頃渭河灘面治理、120公頃的咸陽湖南槽水面景觀及137公頃灃河防洪治理工程已全面開工;170公頃新渭沙濕地項目、75公頃灃河灘面治理及水生態修復工程已完成設計。與此同時,正在開展的渭河、灃河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泵站項目,對新城范圍內城市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出水水質優于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一級A標準,部分指標達到地表水環境Ⅴ類標準。
與此同時,正在開展的渭河、灃河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泵站項目,對新城范圍內城市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出水水質優于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一級A標準,部分指標達到地表水環境Ⅴ類標準。讓灃西新城的生態美景更加絢麗多彩,美不勝收,處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