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西安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啟動河長制工作,吹響了全面打造綠水青山的號角。浐灞生態區結合區域實際,制定浐灞生態區“河長制”實施方案。建立浐灞生態區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統一組織推進落實河長制建設工作。
為了建立“河長制”,浐灞生態區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河長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通報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開展情況,協調解決全面落實河長制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對河長制實施情況和河長履職情況進行督導。多項措施精準治理,相關部門分工明確,各園區管理辦建立河長制工作機制,負責轄區內河道及濕地水系河長制工作有效落實,按照“一河一策”目標,解決好河流管理保護的突出問題,全力推進工程治水、管理治水、社會治水、科技治水,全面落實“河長制”。
去年以來,浐灞生態區切實落實國家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累計完成雁鳴湖、桃花潭、廣運潭等重點生態治理修復工程,完成河道整治提升大水大綠的自然景觀,遠高于世衛標準的負氧離子含量,讓這里成為古城西安的城市“綠肺”,也由此獲得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生態區、國際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等榮譽稱號。截至目前,生態區新增水域濕地面積1.7萬畝、林地2.9萬畝,河流濕地覆蓋率達13.2%,林地覆蓋率達15.4%,生態用地比率達到24.6%。據測算,僅浐灞河兩河三角洲13.5平方公里,平均每天吸收二氧化碳900噸,產生氧氣650噸,年滯留粉塵1090噸,極大地提高了西安市整體空氣質量,緩解了城市噪音和熱島效應。推進再生水生產設施及管網建設,完善再生水供應保障體系,積極探索再生水在洗車、灌溉等領域的應用,年再生水使用量達到600萬噸。
今年,浐灞生態區按照追趕超越、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發揮水生態文明示范區的作用,以河道秩序有保障、環境質量有提升、水域開發有成績、水生態文化有基礎為目標,建立生態區浐河、灞河齊抓共管、全民參與的河長制管理模式,開展防洪、治污、綠化、水面經營等工作,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浐、灞河對生態區建設發展的推動作用,實現河道管理常態化、規范化、科學化,為建設國際化生態新城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