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威海市下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將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就地消納和利用至少75%的降雨,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海綿城市,人們很形象地稱呼其為“會呼吸的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將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兑庖姟窞楹>d城市建設畫出路線圖——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5%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建設海綿城市要分階段實施,做好建設規劃是邁出的第一步?!兑庖姟分赋觯茖W編制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適時修訂城市水系、排水防澇、綠地系統和道路等專項規劃,強化對山水林田等生態空間的保護。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落實到項目建設的規劃審查、初步設計審查、施工圖設計及審查、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等各個管控環節,建立長效管理制度,確保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與主體建設項目同時規劃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根據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編制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項目庫和年度建設計劃,分階段有序組織實施。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老城區要結合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改造,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推進區域整體治理。探索制定適宜的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突出關鍵性內容和技術性要求,指導海綿城市建設。
《意見》指出,推進海綿型公園與綠地建設,城市公園、綠地建設要與綠網、水網、路網有機結合,推行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植草溝等方式,在滿足生態、景觀、休閑等功能的同時,切實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并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
推進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改變雨水快排、直排的傳統做法,增強道路綠化帶對雨水的消納功能。新建綠化帶應因地制宜采用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等方式,減緩雨水徑流。城市廣場應因地制宜選用透水鋪裝,推行道路與廣場雨水的收集、凈化和利用,減輕對市政排水系統的壓力。
推進海綿型建筑與小區建設,新建住宅小區要按照低影響開發的要求,規劃建設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鼓勵建筑與小區的非機動車道路、廣場、停車場等采用透水鋪裝,鼓勵因地制宜規劃建設小區內蓄存雨水的景觀水體或相應設施,鼓勵建筑與小區實行雨水收集利用。政府投資建設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實施的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要率先落實海綿型小區建設要求,配套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雨水管渠設施和超標雨水控制設施。機關、學校、醫院、文化體育場館、交通場站和商業綜合體等大型公共項目建設,要嚴格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鼓勵工礦企業因地制宜采用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和雨水花園等,有條件的可建設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設施,提高對雨水的源頭消減能力。
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達標建設,建設城市排水管網、調蓄池、排澇泵站、行泄通道等設施,加快易淹易澇區改造,消除城市積水點。實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體的雨水須經過岸線凈化;加快建設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滲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結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澇等要求,科學布局建設雨水調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