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決不把污泥濁水帶進全面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認真落實省治水辦部署的“河長制”工作任務,緊緊圍繞“五水共治”工作目標,大力推進“河長制”工作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不斷夯實河長制基礎,完善工作機制,規范河長巡查,推動“河長制”工作順利開展,逐步實現了“河長治”的工作愿景,一城清水造福人民,一灣清泓澤被下游成為常態。
“四級”河長全覆蓋
治水需因河施策
我市市級層面設置了10條河道水系,麗陽坑是“書記河”,好溪堰是“市長河”,另有10位市領導同時擔任各條市級河道的“河長”,10條市級河道還配備了10位市級警長,確定10個市直部門為市級河長的聯系部門,各縣(市、區)開發區同步推進河長制工作,市、縣、鄉、村全面落實“河長制”。
目前,我市設置了各級河長4349位,其中市級河長12名、縣級河長153名、鄉級河長857名、村級河長3327名,實現了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全覆蓋。
“如果龍石溪消除不了劣Ⅴ類,我將趴下去喝溪里的水。”去年5月,麗水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丁紹雄曾經公開表態。
而在日前,記者再次來到龍石溪,只見丁紹雄穿著雨鞋,踏入河道,捧起溪水就往嘴里送。他告訴記者,龍石溪曾多次被省市媒體曝光,水質長期處于劣Ⅴ類狀態,是開發區的長久之痛。這條溪治到今天,只能向好的方向發展,不可能逆轉,所以這個水是越來越好,以前我就敢說喝溪水,今天自然也敢說。
這是一位河長對治水,對百姓的承諾。
針對不同的水環境問題,“河長”在治水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對癥下藥,同時需要采取區域共治的治水模式。
青田縣章村鄉創新性地提出了“河權到戶”做法,將河道經營權流轉,共探索了集體承包、股份制承包、合作制承包、農戶承包等4種山區河道經營權承包模式。這一做法得到了省領導的充分肯定,并被水利部列入“2015基層治水十大經驗”之一。此外,遂昌、慶元等縣建立了上下游、左右岸“河長”,實行跨省、市聯盟治水,尤其是慶元縣與交界的福建省松溪縣攜手治水,治出一河清水,十幾年前兩地因水污染產生的隔閡,因治水而消除,讓江頭江尾“同飲一江水”不再是夢想。
“河長”巡河成常態
治水從岸上治起
去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于全面推進河長制的意見》,記者梳理文件后發現,在未來兩年內即將全面建立的“河長制”有8大亮點,其中除了黨政一把手管河湖,堅持問題導向、因河施策,部門聯防、區域共治等亮點在我市已經成為常態以外,綜合防治,管住“排污口”在我市同樣已經實施多年。
綜合防治,管住“排污口”——排查入河湖污染源,加強綜合防治,嚴格治理工礦企業污染、城鎮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改善水環境質量。同時,因地制宜建設親水生態岸線,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實現河湖環境整潔優美、水清岸綠。
這種由常態化巡查發現源頭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治水方式,用“河長”的話來說就是水里除污,岸上治根。
截至目前,我市共出動各類環保執法人員81191人次,排查排污單位27061家,責令停產、限產企業家數313家,責令限期改正或限期治理企業1237家,關停取締企業3182家,行政處罰案件762件,行政處罰1360.3萬元,移交公安案件34件,行政拘留19人,刑事拘留62人;累計開展畜禽養殖排查和整治18次,出動人員12153人次,關停養殖場2000多家,630家規模養殖整治全部通過省驗收。
歸功于水上岸上共同謀劃的治水“組合拳”,當前,全市已徹底消除劣V類斷面,總體水質位居全省第一,96個監測斷面中95個達到Ⅰ-Ⅲ類水質,占比為98.96%,其中,Ⅰ-Ⅱ類優質水質達到92.7%;28個省控監測斷面均達到Ⅰ-Ⅲ類水質,達標率100%。縣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更讓人欣喜的是,在去年11月的好溪堰水系水質檢測報告中,三年來一直都是劣V類水質的環城河口終于躋身“V類水”的行列,摘掉了劣V類水質的“臟帽子”。
群眾成治水眼線
歡迎人人當“河長”
有一種“河長”叫做“河道警長”。
“只要是涉水報警,即使不在我們片區,我們也會出動警力。”市區麗陽坑的鄉鎮級河道警長、白云派出所所長盧勻科說,“河道警長制”實施之后,除對報警案件進行偵查外,白云派出所組建麗陽坑巡邏小分隊開展巡邏,為麗陽坑的長效治水筑起一道“安全網”。
還有一種“河長”叫做“巡河記者”。
為了展現治水成效,發現治水問題,達到查短板補短板,最終實現長效治水的目的,去年以來,我市相繼開展了麗陽坑、好溪堰兩條城市內河系列報道及“百名記者巡百河”大型新聞采訪活動,在《麗水日報》、電視臺共推出130余篇鮮活、生動的新聞報道。
當然,作用最廣泛的一種“河長”叫“民間河長”,也叫“全民河長”。
市區金匯廣場附近的一條好溪堰河道邊上,記者就曾經遇到一位叫徐連榮的老大爺,他告訴記者,以前這里就是個臭水溝,垃圾多,淤泥更多,多虧了河道整治才有了現在干凈整潔的面貌。
自從河道整治以后,徐連榮老人每天都會來河道邊走走,看看路邊的風景,有時也會同老街坊們一起巡巡河,發現什么問題就會向街道社區反映。
像徐連榮老人這樣的“民間河長”在我市不在少數,蓮都區白云街道后慶社區就有一個義務巡邏隊,定期在麗陽坑開展巡邏活動,設立“五水共治”監督哨,對河道進行長效化的管理和保護。
據了解,我市在全省首創推出微信“治水聯盟”,連通各縣(市、區)的治水微信,形成治水微信網絡,目前整個“治水聯盟”關注人數達13萬多人,這相當于有13萬“河長”來監督河道治理工作。同時,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治水“紅黑榜”活動,組建市民巡訪團、巡河小分隊,設立“生態麗水”微信平臺專門受理群眾投訴和建議等。目前,全市“民間義務監督員”隊伍已擴充至152人,受理微友問水148次,共發布“紅黑榜”38期,有效推動了治水工作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