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位于山東濟南的小清河樞紐工程。據統計,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干線工程自2013年建成通水后,每年可為濟南新增1億立方米的長江水。
汩汩清流,奔涌北上。這樣的畫面,許多居住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受水區的市民未必熟悉,但他們卻早已熟悉了南水甘甜的味道。
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滿兩年,東線一期工程通水也已滿3年。北上的南水水質如何?能解北方多少“渴”?對此,記者進行了調研。
供水格局改變,水質提升
在北京市豐臺區星河苑小區,居民王冬梅把剛燒開的自來水倒進透明的玻璃杯。“以前我們這兒水混、堿性大、水垢多,洗衣服總也洗不干凈,喝水要買桶裝水,現在水質好了、口感甜了,用水也方便了。”她說。
王冬梅能感受到這樣的用水變化,郭公莊水廠功不可沒。據了解,郭公莊水廠的水源全部為來自丹江口的南水,可供400萬人飲用。
“通水以來,南水占北京城區日供水量近七成,已成為北京城區的主要水源。如今,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已由原來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新聞發言人梁麗告訴記者。
據統計,截至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入干渠62.5億立方米,東線一期工程累計調入山東境內水量約11億立方米。“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南水北調受水區覆蓋北京、天津及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省的33個地級市,惠及8700萬人,為受水區開辟了新的水源,改變了供水格局,提高了供水保證率。”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鄂竟平表示。
供水格局在改變,同樣在變化的還有水質。和王冬梅一樣,天津市河西區天塔街賓水北里社區78歲的潘紹蕓也對水質變化感觸頗深:“20世紀80年代引灤入津后,我們喝的水從又苦又咸的海河水變成了不咸不淡的灤河水,如今南水北調又讓我們喝上了甘甜的長江水。”
數據顯示,進津的引江水水質常規監測24項指標保持在地表水Ⅱ類標準及以上。使用南水后,北京市自來水硬度已由原來的每升380毫克降到120至130毫克。據了解,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水質保持穩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的水質一直保持在Ⅱ類標準及以上;東線一期工程輸水干線水質全部達標,并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生態效益日漸凸顯
在山東省濟寧市梁濟運河李集水質自動監測站,夕陽下的古老運河,清澈深邃。“以前這兒的水水質很差,像醬油一樣,散發著惡臭,每次船舶經過都會帶起污泥,附近居民的飲用水也有水堿和柴油味兒。”濟寧市環保局副局長孟青松說。
隨著南水北調工程東線工程的建設,濟寧市關閉了大量污染嚴重的企業,并進行系統治污,不僅改善了水質,而且也使得周邊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記者了解到,東線治污工作開展以來,山東省內造紙廠由700多家減少到10家,排污量大幅減少,但產業規模卻是原來的3.5倍,實現了經濟與環保雙贏。
鄂竟平表示,南水北調工程通過調水和治污工程的實施,在生態文明建設和保障生態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中線,京津等受水區加快南水對地下水水源的置換,已壓減地下水開采量2.78億立方米。北京市、河南省許昌市城區等超采區的地下水位開始回升,生態效益不斷顯現。
在東線,山東省通過生態調水改善了東平湖、南四湖的生態環境,累計為濟南市小清河補水2.4億立方米。
直接促進工農業生產
南水北調工程,帶來了生態效益,也帶來了經濟效益。
“引江水水質要優于灤河水,硬度低、水質好讓我們的運行成本大幅下降,僅藥劑成本就下降24%,提高了經濟效益。”天津通用水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宋保強說。
在濟寧,南水北調直接促進了工農業生產。據濟寧市南水北調局副局長郭立介紹,通過建設“截、蓄、導、用”工程,關閉排污口,截住污染源,將中水導入人工濕地凈化蓄存,回用于工農業生產,讓周圍農田灌溉水源得到保障,糧食產量顯著提高。濟三電廠供水工程已累計向電廠供水217萬立方米,經濟效益顯著。
“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由于沿線省市增加了水資源的供給,直接給城市及人口供水,并兼顧重點區域的工農業供水,每年將增加工農業產值近千億元。”鄂竟平說,南水北調受水區是重要的工業經濟發展聚集區、能源基地和糧食主產區,通過調水可以讓這些地區破除水資源短缺的瓶頸,有利于這些地區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建立富有特色的主導產業并促進關聯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