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給京津送好水、送清水、送凈水,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十多年來造林300萬畝,同時采取綜合性措施大力推進潮河、灤河等重點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經重點監控,河流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濃度同比分別下降2.8%和3.3%,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水質安全得到保障。
涵水 每年造林20多萬畝
豐寧南鄰北京,北接內蒙古,境內潮河、灤河兩大河流分別注入密云水庫和潘家口水庫,占總入庫水量的56.7%、13.6%,是京津地區的重要水源地,素有“京北第一水塔”之稱。然而,因歷史上的過度放牧、砍伐,上世紀末,豐寧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4959平方公里,沙化面積2700平方公里,分別占全縣總面積的56.5%、30.8%。生態脆弱使得豐寧的水源涵養能力大大降低。
為改變水資源“全面吃緊”的局面,確保京津水源清澈,豐寧于2000年全面打響了生態建設持久戰,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大批生態建設項目相繼落戶豐寧。
除了堅持封飛造并舉,喬灌草齊上,網帶片結合,積極規劃灤潮河水源涵養林、壩上農田防風固沙、經濟林、原料林、城鎮村莊綠化、沿邊沿路窗口綠化六大綠化工程體系外,還積極推進林權制度改革,大力下放集體荒山荒地,制定針對四旁造林的“綠色證書”管理辦法,堅持“誰造林、誰經營、誰管理、誰受益”原則,簽訂承包合同,調動群眾造林的積極性,十多年間涌現出百畝以上經營大戶1430個、千畝以上經營大戶186個。
十多年來,豐寧完成造林300萬畝,平均每年造林2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21%上升到51.44%,有效減少了地表徑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18平方公里,年可減少密云、潘家口水庫入庫泥沙158萬噸。
節水 用水總量實現負增長
一方面生態涵水,另一方面多措節水。
為有效增加縣域內灤、潮河徑流量,為北京、天津多供水,豐寧采取多種措施強化水源管理力度,挖掘水源存量潛力:實施重點地表水源地與地下水源地保護工程,嚴格地下水開采控制,關閉自備井;嚴格限制高耗水工業項目上馬,鼓勵企業開展中水回用;對72家礦山和君利、宏達、順達等13家耗水量較大的企業,全部實行遠程智能監控和IC卡用水管理;大力推行節水農業,建水源節水工程1226處,打機井配套4000余眼,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6.3萬畝;城區居民供水實行IC卡用水管理,生活用水量每人每天78升,低于國家標準。
其中,“稻改旱”是豐寧節水重要措施之一。2007年,豐寧將潮河流域3.6萬畝稻田全部“稻改旱”,節水效果良好。豐寧縣水務局副局長王秀閣算了一筆賬:種1畝稻子用水1200立方米,而發展旱作農業,僅用水400立方米。按此計算,全縣年可節水2500多萬立方米,再加上設施農業、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的推廣,全縣年可節水6000多萬立方米。
資料顯示,近年來豐寧的用水總量實現了負增長,即使2014年天氣持續干旱的情況下,萬元GDP用水較2013年也下降1.2%。
凈水“三條紅線” 嚴格管理
不只多供水,豐寧還要為京津供好水。
為此,豐寧堅決落實國家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把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列入各鄉鎮政府年度目標考核體系,未完成目標任務的鄉鎮及部門,停止報批新的水資源開發項目。
豐寧縣水務局局長徐順臣說,豐寧態度堅決,在招商引資中,凡高耗水、污染企業,不管能賺多少“真金白銀”,也堅決不上。近5年,豐寧把20多個不符合產業政策、污染重、水耗高的投資項目擋在門外,涉及金額超過20億元。
在治理上,豐寧強化治理主體責任,構建水污染防治責任體系,在重點河流實施環境保護“河長制”管理,包干整治河道環境,設置灤河跨界監測點位2個、潮白河跨界監測點位6個,加強河流的巡查監測,按旬按月通報水質情況。并新建排水管網11.03公里、整治生活污水直排口13處,減少生活污水無序排放、直接入河現象,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非法排污口和違法建筑清理,全部取締“十小”污染水環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