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太原規劃網公布,《太原市海綿城市 專 項 規 劃(2016-2020)》(以下簡稱《規劃》)出臺,目前處于公示階段。本次規劃依托太原市生態本底特征,以生態修復、治理水環境和強化水安全為重點。根據《規劃》,未來,太原市將通過生態環境美化、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居民區建設等方式,實現中心城區“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綜合效應。太原市的海綿城市規劃將建成“三山環繞,一水中分,東西水系護古都;四廊兩楔分隔,九塊六斑鑲嵌,田綠相簇擁龍城”格局。
以生態修復、治理水環境和強化水安全為重點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利用滲水率高的路面材質及地下各種雨水管網設施,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避免城市遇到暴雨時出現“看海”的尷尬。
本次專項規劃的范圍包括太原市的六城區,清徐縣,陽曲縣的侯村鄉、黃寨鎮、東黃水鎮、大盂鎮、高村鄉,引黃工程輸水管線兩側20米和汾河一、二庫周圍500米范圍,面積為2712平方公里。中心區域是北至上蘭和繞城高速公路北段,西至西山邊山地區,東至東山邊山地區,南至姚村,面積695平方公里。
未來,太原市要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依托“兩山對峙、汾水中流”的生態特征,以生態修復、治理水環境和強化水安全為重點,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拓展城市藍綠空間,把太原建設成為環境良好、功能完善、集約節約、和諧宜居的現代化宜居名城。
根據《規劃》,太原市將構建城市大海綿體系,規劃并保護山體林地等生態保育區及水生態敏感區。此次規劃綜合考慮了太原市的自然環境和城市定位、規劃理念、經濟發展等,并結合水資源現狀,考慮到用水需求和經濟合理性,綜合選取海綿城市的六大類22項建設指標,與本市相關的建設內容進行匹配。
其中,包括多個重點建設目標,具體為:生態岸線恢復80%,城市熱島效應要明顯緩解;內澇防治標準:中心城區50年一遇,清徐縣和陽曲縣為20年至30年一遇;城市防洪標準:中心城區100年一遇,清徐縣和陽曲縣為50年一遇;雨水資源利用率為5%,污水再生利用率為25%,城市污水處理率100%。
山、水、林、田、湖與城市空間有機組合
根據《規劃》,太原市海綿城市的總體格局是城市的山、水、林、田、湖與城市空間的有機組合,形成“三山環繞,一水中分,東西水系保護古都,四廊兩楔分隔,九塊六斑鑲嵌,田綠相簇擁龍城”的美麗景象。
一、三山環繞,太原北部棋子山、石嶺山、系舟山和東山、西山,從北、東、西三個方向拱衛中心城區所在的太原盆地,提供了天然的生態屏障,提供了豐沛的降水。三山地區,不僅是水土流失控制的重點地區,也是水源涵養和水文調蓄的重要地區。管控措施:太原市將嚴格控制北、東、西三個方向的城市建設規模,重點加強生態保護力度,繼續推進造林綠化工程,開展東山濕陷性黃土地區的水土流失治理,實施西山礦區的生態修復。
二、一水中分,汾河是太原盆地最重要的一條河流,將太原盆地沿南北方向一分為二。汾河是太原生態、環境、景觀、水資源等系統結構的主軸,其在海綿城市空間格局中對水資源平衡、生態保護、水土流失控制、城市防洪、景觀生態等主要功能具有決定性作用。管控措施:加強汾河的水源地保護,恢復植被,涵養水源,興水增綠。在汾河干流以及兩側低洼區,恢復和建設一批能調蓄徑流的“珍珠串”“葡萄串”等蓄水工程,恢復水域濕地,重建流域水系。
三、東西水系保護古都,太原盆地周邊向山地過渡地區地勢起伏較大,從山地向汾河發育了多條邊山支溝,從東西兩山向盆地匯流,最終進入汾河。自然連通的河網結構是城市生態功能恢復和海綿城市功能格局構建的基礎條件,在海綿城市空間中具有重要的上下銜接和功能串聯的作用。以汾河為界限,將這些邊山支溝分為東山水系和西山水系,共計11條邊山支溝。其中,東山水系包括楊興河、北澗河、北沙河、南沙河等;西山水系包括北排洪渠、玉門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化工排洪渠、冶峪河、風峪河等。這些邊山支溝不僅承擔了防洪排澇的功能,也是城市重要的景觀水體,為城市安全和品質提供了支撐。管控措施:嚴格控制上述流域內地下水的開采,依法關停泉域保護區和河源保護區內的煤礦,加強晉泉、蘭泉泉域和地下水系的保護。分別實施11條河流的清潔小流域建設,開展沿河管道截污和河道治理。
四、四廊兩楔分隔,中心城區與清徐縣之間有大面積的耕地,基本農田的比例相當高;與陽曲縣之間還有大面積的耕地、草地和林地。這些生態斑塊相擁,構成了兩條生態隔離軸,控制城市的蔓延發展。管控措施:太原市將沿北澗河和北排洪渠,構建沿河綠帶,串聯兩側的森林公園和城市綠地,形成貫穿城區、串聯東西山的生態廊道。同時,沿繞城高速的南環,構建沿路防護綠帶,形成溝通西山萬畝生態園與東山綠地的生態廊道。另外,在龍城大街南側以及太鋼南側,各規劃一條東西向的綠楔,貫穿城區,溝通汾河和周邊綠地。
五、九塊六斑鑲嵌,圍繞城市周邊分布大型的生態綠地、郊野公園以及大片的生態隔離地區,構成了九大生態區域,分別是葡峰山莊森林公園、天龍山自然保護區、天龍山森林公園、崛(山加圍)山—柳林河風景區、北郊苗圃、新陽森林公園、龍城森林公園以及中心城區與陽曲縣之間的生態隔離帶、中心城區以及與清徐縣之間的農業生態帶。管控措施:太原市將在主要的生態軸上提取較大規模的綠地、公園和濕地,構成六塊區域的小生態環境,分別是晉陽湖公園、萬畝生態園、森林公園、嘉節公園、雙塔公園、西張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這些區域要加強公園綠地的建設,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構建完善的綠地系統網絡。
六、田綠相簇擁龍城,太原市大型的生態綠地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周邊和中心城區以及陽曲縣、清徐縣之間,這是構成城市發展的天然生態園。管控措施:建設小型城市綠地,發揮其徑流控制、環境改善、水源涵養等作用,共同為太原市的發展提供基礎支撐作用。
未來,遇暴雨行車道積水不超過15厘米
根據《規劃》,太原市將在現有水資源分布的基礎上,控制用水總量和限制地下水開采,提高再生水在市政、環衛等方面的用水比例,形成較為完善的生活用水、工業用水、生態環境用水等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
其中,主要的具體措施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飲用水100%安全。太原市將執行地下水壓采計劃,逐步關停中心城區自備井,實現地下水源的良性循環。嚴格執行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相關要求,飲用水水質達標率要達到100%。
二、增大河道排洪能力。太原市將采取“攔、排、截、植”措施,加固河流上游調蓄攔洪工程,合理有效地運用上游水庫、緩洪池攔蓄和調節洪水,削減下游洪峰流量。疏挖河道、修筑堤防,增大河道排洪能力。攔截高地或山坡來水,從高處將洪水導走。植樹種草,增強土地的抗沖蝕能力,減少泥沙的流失。重點對北澗河、北沙河、南沙河、玉門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化工排洪渠等市區內的河道,按防洪標準拓寬,清淤,加高加寬防洪堤,并注重水文景觀和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對棗溝、馬莊、南沙河、南坪頭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新建、整修1號、4號、谷旦、新店、黑駝等緩洪池等,行使調蓄、泄洪能力,減輕洪水對下游的威脅。加強水庫、緩洪池、河道等用地的生態保護,城鄉建設不得侵占。
三、中心城區能應對50年一遇的暴雨。暴雨時,城市主干道能正常通車,行車道積水不超過15厘米。其余道路的積水不超過25厘米,積水消退時間不大于1小時。暴雨時,學校、醫院、防洪指揮部等敏感區域以及重要出入口能正常通車。其余居民小區的積水水位低于建筑物出入口,不對群眾生命財產產生威脅。采取措施保障地鐵、大型下沉式廣場、地下停車場、地下人行通道等地下空間出入口高于外圍防澇標準內積澇水位。全面提高太原水系的防洪排澇標準,具體是:汾河、南沙河、北排洪渠、冶峪溝、開化截流溝、風峪河、太鋼地區的防洪標準,要達到100年一遇。其余河道要達到50年一遇。按照海綿城市的建設,完善城市雨水管網,要實現“小雨不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