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深改組第28次會議日前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會議強調,全面推行“河長制”,目的是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要加強對“河長”的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廣東省廣州市政府利用APP與公眾溝通,共同治理河涌污染,取得良好效果,其經驗值得借鑒。
“河長制”是廣東省廣州市治理河涌污染、明晰治污責任主體、確保治污實效的一項重要制度。截至目前,廣州市187條黑臭河涌共604名“河長”全部到位,首批共398塊“河長”公示牌聳立在廣州各條河涌旁。
“‘河長’電話無人接”、“電話本人接聽率極低”……這是以往廣州“街坊”致電公示牌上“河長”投訴河涌污染時的真實寫照,市民紛紛給“河長”一個大大的“差評”。
近日,為解決這一投訴難題,這批公示牌又統一加上了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二維碼,它到底有何內里乾坤?對規范投訴處理程序、發動社會共治能起到哪些實際效用?
手機找到河長 避免投訴無門
在人來人往的荔灣涌旁,豎立著一塊“河長”公示牌,上面除了各級“河長”的聯系方式外,還有一個大大的二維碼。細心的市民黃先生發現后,好奇地打開手機掃一掃,界面彈出“廣州治水”APP的下載鏈接。下載完成打開發現,這個APP竟然包含了廣州市所有河涌信息、“河長”聯系方式、廣州治水的最新動態、投訴平臺和河涌排行榜等內容。
最讓黃先生感興趣的是投訴平臺的功能。黃先生介紹,自己家就住在一條河涌邊,河涌時不時有漂浮垃圾和水體污染物,自“河長”公示牌豎立以來,曾幾次致電“河長”,希望能清除垃圾污染物,加快治理,改善河涌水質。然而,好幾次打電話都沒人接,有人接了也僅僅口頭表示已記下投訴會盡快處理,但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有了這個APP后,投訴變得很簡單,白紙黑字誰也推諉不了。”黃先生興奮地告訴記者,現在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家門口這條河涌的水質狀況、整治目標、各級“河長”聯系方式等。更重要的是,能直接通過投訴平臺反映河涌污染情況,每次很快有相關工作人員到現場了解狀況,并進行處理,事后,河涌的污染原因、處理情況等還會公示在APP上。
廣州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趙雪峰說:“廣州河網密集,‘河長’公示牌豎立以來,投訴電話與日俱增,問題解決不到位的情況凸現出來。”
據介紹,有了這個APP,市民足不出戶也能了解廣州市每一條河涌的情況,投訴也找到了更好的平臺,再也不用擔心身邊的河涌無人治理了。
“從線下轉為線上的投訴平臺最受市民歡迎。”趙雪峰告訴記者,自APP正式發布以來,許多市民通過APP向市水務局反映看到的河涌情況,水務局也迅速對投訴進行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反饋給投訴人。
顏色反映水質 投訴人可點評
趙雪峰介紹說,“廣州治水”APP是廣州市水務局推出的水環境信息公開發布平臺,目的是向全社會公布廣州市的河流(涌)“河長”信息及水質數據,更規范接受群眾的監督和建議,推進“水更清”工作開展,宣傳水環境保護理念,促進廣州市水環境質量整體改善。
APP涵蓋了新聞動態、河道信息、投訴公示和投訴處理排行榜4個版塊。在APP首頁可以直觀地看到每天河涌水質的數據。水質采用6種顏色標注類別,天藍色、深藍色、綠色、深綠色、黃色、紅色分別代表了Ⅰ類至劣Ⅴ類水的標準濃度以及逐月的濃度曲線,方便市民清晰理解每一條河涌的水質狀況。
新聞動態方面,APP內涵蓋了廣州治水的工作動態、政府的通知公告和一些水務的基本常識與專題研究等內容,從各方面實時展示廣州治水各方面的努力與工作。
河道信息方面,以APP這種電子公示牌的形式,對全市范圍河涌的“河長制”信息進行公開,并且將逐步通過廣州市環保局的在線監控系統,對全市范圍河涌的水質進行公開。
市民可以通過APP清晰地看到河涌的起始點、長度、“河長”職責、整治目標等。每條河涌都附上了各級“河長”聯系方式。例如白坭河的區縣“河長”是林中堅、鎮街“河長”是童志輝,還有下一級的河道警長,并附上專門的聯系人和聯系部門。
記者發現,投訴人還可以針對本次處理結果進行點評,APP會將每條河涌的處理程度、滿意度、投訴量進行統計排名。
記者在投訴公示平臺看到,市民張先生投訴白云區馬東洞坑涌有大量紅泥漿水污染水體,相關工作人員很快就到場處理,紅泥漿等污染物被清理干凈。事后,工作人員還在公示平臺上回復:“馬東洞坑涌由市督辦整治,接到投訴后經實地考察,已安排清理,現水流已恢復順暢”。此舉得到市民的五星好評。
此外,市民投訴河涌旁出現違建、非法養殖場等情況,相關職能部門也都及時實地巡查,并一一處理做出答復,并得到市民不錯的評價。
有關治水專家表示,廣州治水APP平臺拉近了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與普通市民的距離,起到及時溝通社情民意、推動社會共治的良好效果。
開展細致調研 因地制宜整治
有關治水專家表示,廣州治水也不是單靠一個APP,發動群眾監督舉報就能解決全部問題,還要從政府決策、人大監督、工程治污、產業調整,創新體制機制等方方面面進行綜合施策,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廣佛(廣州和佛山)跨界河流污染整治和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是廣州市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廣州市建立了由市長任召集人的全市水環境整治聯席會議機制,研究解決治水重大問題。自機制建立以來,共組織召開13次治水聯席會議,解決疑難問題80余個。
跨市河流和污染較重的河流是廣州治水的難點和重點。廣州加大治水資金投入,大力推動工程治污。據介紹,廣佛跨界16條河涌整治工程共計111項,總投資130.16億元。截至2016年4月底,完成率達52.7%。
“沒以前那么臭、那么黑了。”家住河涌邊的市民小李有這樣的切身感受。
據廣州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治污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但是隨著污水處理廠建設等治污工程的不斷推進,以前一些直排河涌的污水慢慢地都收集起來進行集中處理,水體污染負荷小了,水質自然就慢慢變好。
在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方面,各條河涌黑臭的狀況各不相同,一刀切的治理方法往往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廣州認真細致地逐個調研城中村,以車陂涌為試點解剖麻雀,探索“流域為體系、河涌為單元”的治理新思路,制定實施《車陂涌綜合整治工作方案》,同時督促各區制訂轄區內黑臭河涌整治方案,制定出《35條黑臭河涌治理工作意見》,按照“小微改造,經濟合理,切實管用”的原則,啟動對35條黑臭河涌整治設計方案進行論證復核。
治水非一日之功。廣州市環保局表示,水環境質量的根本改善和水生態環境的修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下一步,廣州市將以實施《廣州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為統領,以廣佛跨界河流污染整治和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為重點,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努力改善水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