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建設海綿城市是中國城市建設轉型發展的一個抓手。同時,海綿城市建設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融合多個專業。咨詢設計公司如何在滿足城市需求中尋找市場機會?從市場戰略研究的視角出發,筆者認為,要抓住海綿城市的本質,厘清破解思路;比對先發國家經驗,尋找問題根源;搭建多贏跨界平臺,滿足建設海綿城市需求。
抓住海綿城市本質,厘清破解思路
海綿城市試點城市提出:以3年為節點,在20平方公里左右的示范區內,以綠色或綠色+灰色的海綿措施探索因地制宜的雨洪管理之道。這是為全面推廣而進行的先試先行,非常有意義。其本質就是充分發揮建筑、道路、綠地和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留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10年前,新加坡政府為了留住落在小島的每一滴雨水,進行了全民動員的ABC(活躍、美麗、清潔)水計劃,政府、企業、民眾一起參與其中。有總體規劃,有3年的試點項目,有用于宣傳教育民眾的展覽,有指導設計、施工的指南(ABC水計劃行動時序表如圖1所示),CPG集團全過程參與其中(CPG集團前身為新加坡公共工程局,是新加坡主要發展咨詢專業機構之一)。
當前,中國正處于快速城鎮化的轉型期,海綿城市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矛盾注定比歐、美、澳、新等先進發達地區和國家復雜得多。如何可持續地確保項目品質?如何在解決水問題疊加中賦予項目最大價值?筆者認為以下兩點是關鍵。
第一,開展培訓認證、樹立工匠精神,是確保海綿城市項目高品質的基礎。
實現建設海綿城市的目標,最基本的是對LID(20世紀90年代末發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處理技術)理念的正確理解,實施對設計與施工品質的控制。
LID嘗試以四大設施體系(包括滲透系統、存儲系統、輸送系統以及過濾系統),使傳統的街道、廣場、停車場、人行道、綠地、屋頂等景觀與基礎設施,不僅滿足傳統的使用與美學功能,而且使之具備過濾、凈化地表徑流污染物質,回灌地下水等多功能。系統所涉及的生物滯留池或雨水花園等相關技術設施,設計需要運用的SWMM等的水文模型,對設計、施工從業者均是全新的。如何確保品質?筆者認為,系統的培訓、認證是品質的保證。

圖1新加坡ABC水計劃行動時序表
從圖1可以看到,新加坡2009年推出第一版ABC水計劃設計指南;2010年推行ABC水計劃項目認證計劃,表彰已經把ABC作為項目一部分的政府部門和開發商;2011年ABC水計劃專業課程開展,提升業內知識水平;2013年ABC專業注冊,使ABC設計與施工隊伍有了進入的標準,確保參與項目的團隊中有ABC注冊人員,給ABC計劃以品質保證。
第二,海綿城市項目需以時序節奏化解疊加水問題,賦予項目價值最大化。
海綿城市建設的最終考核時間越來越近。如何建好考核的工程項目?筆者認為,需要以問題為導向,把握時序節奏,化解疊加水問題;以目標為導向,賦予項目價值最大化。以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新渭沙濕地公園項目為例。該項目是海綿城市試點項目,需要解決上游新河流經濕地公園的黑臭水體的痼疾,也需要承擔涵養北側渭河的任務。這一項目是海綿城市設計理念、技術的一次實踐,并通過后續持續的監測與總結,形成可示范、可推廣的經驗。
這一工作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過程:
一是現場深度踏勘、污染溯源、水質檢測、水量估算,獲取基地第一手詳實河道水文、污染源、水質、水量的資料。這是為利用模型模擬工藝方案、防洪的基礎。
二是制定切實可行的水處理原則,結合周邊區域發展和自身條件,確定近期、遠期的濕地公園水源和水處理規模,結合濕地公園建設時序,使流經濕地的潔凈河水源源不斷地流入渭河。
三是以ABC(活躍、美麗、清潔)理念與技術建設海綿城市。通過潛流、表流的濕地與景觀的融合,營造充滿野趣、生態環境良好的濕地,吸引周圍市民。
四是通過“一池三山”的立意,營造出底蘊和優美意境的同時,實現控制造價、維護簡約、內容豐滿的濕地海綿系統。
比對先發國家經驗,尋找問題根源
2016年3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暫行規定》,要求各地在2016年10月底以前完成設市城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草案,按程序報批。
筆者認為,中國設市城市情況各異,海綿城市總體目標的實現,不是哪個單一職能部門能夠承擔的,不僅需要規劃、設計,更需要政策、機制同步進行。
1.水系統綜合規劃是系統解決水問題的基礎,也是海綿城市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
國內眾多城市缺水,地下開采嚴重,以至于大動周章地遠程引水。但基于水循環規律,節水優先、治污為本、科學開源、保障安全為總體戰略的水系統綜合規劃并未切實推廣落實。為什么?條塊分割的管理主體間的壁壘使得水系統綜合規劃不易啟動。同時,自來水比中水處理成本低,節水政策沒有發揮經濟杠桿作用,曾經采用的階梯水價力度難以推動節水的進程,綜合水務部門(或機構)沒有動力去做。
新加坡具有一體化、循環的水系統。2001年,涉水管理集中到公共事業局(PUB),PUB可以制定和執行政策,集中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減少對外來水源的依賴,實現自身水資源自給自足,保證供水安全。2006年,新加坡開啟ABC水計劃,是在可循環的水系統構建之后。
筆者認為,城市發展階段不同,“一刀切”地整合涉水部門是不現實也是不科學的,所以,構建一個信息共享、基礎數據的統一平臺,摸清家底,逐漸完善涉水建設與管理的機制,是非常必要和緊迫的。
城市水系統綜合規劃便是構建這一機制的一個抓手和平臺。以此對現行涉水規劃優化整合,查清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水環境承載能力、水系統設施保障能力、水安全應急救援能力,制定和完善相應政策、機制,加強監督和約束,這是海綿城市成功的保障。
2.開展水資源綜合管理咨詢,引導城市逐步、有序地進階到水敏感城市。
歐、美、澳、新等先進發達地區和國家水資源管理發展史表明,城市進階發展有以下幾個臺階:供水城市、污水管理城市、排水管理城市、水道塑造城市、水循環城市到水敏感城市,涉水基礎設施的不同構建階段需要匹配不同的管理模式。中國各地城市發展水平、自然狀況千差萬別,首先必須要辨析城市不同的發展階段,對癥下藥。
在安全可靠的供水城市、有公共衛生保障能力的污水管理城市、經濟有效防洪的排水管理城市階段,需要建立強有力的公共服務設施管理機構,加強立法,完善政策,強化管理、維護與監督。
當城市基礎設施基本完成后,需要進行水道景觀塑造、水循環系統的構建,實現滿足城市的可持續、適應性及宜居性的水敏型城市,這一系列階段需要靈活、與時俱進的機制及民眾更加成熟的可持續生活方式,并需利用私人和公共手段來治理。顯而易見,這需要跨部門、領域的協調,更需要綜合系統的管理。(水資源綜合管理進階圖如圖2所示)

圖2水資源綜合管理進階圖
新加坡是水資源綜合管理城市的典范,CPG集團在多年參與新加坡城市建設與管理的過程中,也積累了相關“上臺階”的經驗。在參與中國多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項目中,加深了對中國涉水問題、機制的理解。因此,CPG集團提出的《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水資源綜合管理咨詢》方案,依據灃西新城獨特稟賦與基礎,選擇契合的標桿城市群,設置KPI,在每個進階處以理念、管理、技術等多類型策略,確保新城依據設定的目標健康發展,最終達到水循環城市及水敏感城市的標準。從項目創造到咨詢的多個環節,在仰望天空、腳踏實地中,謀劃“上臺階”的策略,使我們獲得了寶貴的經驗,有信心去幫助更多的城市登上水資源綜合管理的更高臺階,邁向水敏感城市。

CPG集團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濕地公園項目
搭建多贏跨界平臺
滿足建設海綿城市需求
組合出拳,鞏固成果
近期,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發布《關于印發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的通知》,在全國選擇30個左右典型城市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針對城市面臨的突出問題開展前瞻性和創新性探索。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是針對城市面臨的突出問題,開展前瞻性和創新性探索,非常必要和緊迫。
新加坡在提出ABC水計劃的同時期,也提出了2012新加坡綠色計劃,描繪出了國家要在10年內實現的環境長期可持續道路,制定了相應的策略方針來確保該計劃的實現。其包括六個方面:潔凈的空氣和氣候變化、水資源、廢料管理、公共衛生、生態保護、國際環境關系。
合作相融,共謀大計
LID孕育于西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雨洪管理實踐中,于上世紀90年代又興起綠色基礎設施戰略,以期在傳統生態保護的基礎上,創造更加高效和可持續的土地利用、保護及發展模式。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學者共同合作,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而不是一味相互指責。當前,不同學科、專業、領域間的相融合作,是中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可缺也是最有挑戰的。
設計公司間合作共贏
當前,中國城市到了新的發展階段,種種問題復雜疊加,只有多專業、多背景的企業共同協作,走強強聯合之路,才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中國目前面臨的城市問題,先發國家也曾經碰到并成功處理過。CPG集團擁有國際視野和相應的經驗,但在面對中國的工程建設項目時,如果需要也會與國內設計院組成聯合團隊,發揮各自優勢,為城市提供最佳解決方案。在多年的實踐中,CPG集團既積累了中國的項目經驗,也擁有了和國內院合作的跨文化、跨專業的能力。如上文提到的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新渭沙濕地公園、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水資源綜合管理咨詢項目,便是主動邀請中國華北市政院,貢獻本土經驗合作完成的。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應對產能過剩的供給側改革,需要咨詢設計企業主動適應形勢,把脈城市需求,盡快切入城市建設變革的新軌道,不僅為城市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且還為企業轉型發展尋找到新的動力。
李春梅 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新加坡規劃師協會會員。現任新加坡CPG集團CPG咨詢有限公司戰略發展署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高級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