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建設中,地鐵、建筑節能改造、海綿城市建設等都是綠色債券支持的重點領域。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資源配置的樞紐,建立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是助推經濟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實踐證明,要改善城市環境質量,不僅需要強有力的末端治理措施,還必須采用一系列財稅、金融等改變資源配置的激勵機制,才能讓經濟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變得更為清潔和綠色,也才能讓城市綠色發展步伐越來越快。
因為暴雨,城市“看海”問題頻繁出現,海綿城市建設也成為這個夏天的焦點。有分析認為,隨著扶持政策不斷落地,海綿城市建設將成為新一輪基建投資的重點,更是綠色債券市場關注的新熱點。
其實,不止海綿城市建設,金融體系通過政策、機制創新,為交通、建筑、能源等方面的綠色化提供較低的融資成本。8月31日,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動員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
帶動社會資本參與,重點支持節能減排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8月30日,三峽集團在上海交易所成功發行60億元的綠色公司債券,用于金沙江梯級水電開發。這是我國目前發行的規模最大的綠色公司債券。
不僅是清潔能源,地鐵、建筑節能改造、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等都是綠色債券支持的重點領域。
比如,2014年和2015年,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共發行兩期可續期公司債券,募集資金投向北京市地鐵7號線、14號線工程,以及北京市軌道交通大興線和昌平線工程。
2016年1月,陜西省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綜合管溝(一期)項目收益債券成功上市,募集資金5億元,這是我國第一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專項債券。項目建成后,可有效避免馬路拉鏈問題,提升城市地下空間利用效率。
在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綠色信貸政策出臺較早,限制了高污染、高排放企業擴張,也支持了一批節能減排設施的建設。比如,建設銀行通過綠色信貸,支持南寧機場新航站區項目節能減排設施建設;中信銀行支持湖南低碳交通建設,通過綠色貸款支持株洲市將燃油公交車置換成電動公交車。
目前,我國環境治理任務繁重,環保投資需求巨大,僅靠政府資金投入遠遠不夠,必須通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撬動社會資本。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許多綠色項目由于其正外部效應沒有被完全內生化,收益率略低于市場水平,社會資本可能不愿介入。因此,有必要通過貼息、擔保、再貸款、PPP模式等辦法,來降低其融資成本或提高其收益。同時,提升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推動各方共同努力,特別要政策紅利引導驅動
“綠色行業中,很多是中長期項目,包括污水處理、固廢處理、地鐵建設等,還款期都在10年以上,而我國銀行體系的平均負債期限只有6個月。由于期限錯配的問題,導致銀行投放能力有限。這樣,就制約了中長期綠色項目的融資,或者說使中長期綠色項目產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首屆天津綠色金融論壇上表示,發行綠色債券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之一。
據中國證監會債券部副主任張慶透露,目前已經有12家發行人正式申報了13支綠色公司債券,申報規模達到350億元。“但是,綠色公司債券在投融資對接需求上,還有很大的鴻溝。”張慶表示,一些觀點認為綠色項目風險高、收益低,雖然長期看綠色項目有紅利,但這需要政策紅利的引導和驅動。
陳雨露指出,實踐表明,聲譽效應可以激勵綠色投資。一些綠色投資者,包括今年以來的我國綠色債券發行人,在追求商業回報的同時,也收獲了良好的社會聲譽。重視聲譽的、負責任的投資者正在增多。政策層面鼓勵金融機構和企業開展綠色投融資,會得到積極響應。
不僅如此,要推動綠色金融發展,還需要加強環境信息披露、提高金融機構風險分析能力等。用陳雨露的話說,構建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的互相協作和配合。
市場將越來越大,更需加強監管防范風險
渤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伏安提到這樣一件事:一家發電企業建成后,要再增加一套環保設施,需增加投資3000萬元。但是,這家企業的銀行授信額度只有1.2億元,如果再增加3000萬元,就會超過授信額度。因此,企業砍掉了這個項目。李伏安直言, 雖然在一些銀行內部,將綠色金融掛在嘴邊,但真正的綠色意識還不夠。
可喜的是,不少銀行已經意識到了問題,并在積極應對。馬駿表示,工商銀行從去年開始對水泥、火電行業進行環境壓力測試,分析未來環保政策變化對企業貸款違約率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這兩個行業的企業信譽度可能會在未來出現顯著下降,這一結論也將影響銀行的資源配置。
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表示,興業銀行已經把綠色金融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戰略核心業務來推動。到2015年年底,興業銀行的綠色信貸余額超過4000億元,在興業銀行貸款余額占比中超過18%。
對于未來,陶以平認為,綠色金融市場會越來越大,參與者會越來越多,產品體系會越來越健全,綠色金融在促進綠色發展中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強。他建議,要加大對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激勵力度,如向商業銀行提供綠色再貸款,鼓勵銀行擴大綠色信貸規模;提高綠色金融產品在對應企業優先受償的地位,在發生違約時能夠享受優先受償權等。
陳雨露表示,要對激勵和監管政策進行跟蹤評估,適時調整完善。同時,加強金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信息和統計數據共享,建立健全相關分析預警機制,強化對綠色金融資金運用的監督和評估。此外,還要完善與綠色金融相關監管機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