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來,每逢降雨,城市防汛都面臨著考驗,不過我市東風東路部分路段因為應用了“海綿城市”理念,則告別了內澇積水問題。那么,全市海綿城市建設進展情況如何?海綿城市建設資金如何保障?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今年中心城區完成5400畝(含陵城區)年度任務,各類民生改善、文化建設與公益事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安全與保障、景區生態建設和城市綜合體等城建重點項目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到2020年,中心城區和各縣市城市建成區25%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
我市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主要貫徹“六字方針”,即滲、滯、蓄、凈、用、排。滲:把更多的雨水滲透到城市的地下儲存起來;滯:不讓雨水快速流走,而把它更多地留在城市里;蓄:采取多種措施蓄水,城市有水才有靈氣;凈:把水凈化,才能在以后更好利用;用:對雨水資源合理利用;排:地面排水與地下雨水管渠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一般排放和超標雨水的排放,避免內澇等災害。我市實行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控制城市雨水徑流,最大限度減少開發建設對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實現涵養城市水資源、改善城市水環境。
與此同時,今年起,我市強化規劃管控,各類城市新區、園區和開發區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改造都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同時將要求落實到各類建設項目立項、規劃審批、施工圖設計及審查、施工許可和竣工驗收等各個管控環節,并建立長效管理制度,確保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與主體建設項目同步規劃設計施工、同步竣工投入使用。
當前我市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之一就是推進海綿型項目建設,而建設形式又是多樣的:居民小區可建設小型濕地及滯流塘,或建設專門雨水蓄水池,收集利用建筑屋面雨水。道路、廣場及地面停車場建設采用透水鋪裝,綠地采用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方式。新建道路優先采用植草溝排水,已建道路可通過路緣石改造、增加植草溝、溢流口等方式將道路徑流引到綠地空間。城市綠地與公園采用植草溝、雨水花園、小型人工濕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提高區域雨水控制和內澇防治能力。
面對海綿城市建設既定“時間表”,解決好資金來源成為關鍵。我市堅持‘兩手抓’來破解資金難題,即一手抓財政投入,一手抓社會融資。政府層面上,市級財政部門通過現有渠道統籌安排資金予以支持;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在年度預算中優先安排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社會層面上,積極推廣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方式(PPP模式),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貼、貸款貼息等形式,吸引社會資本建設、運營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鼓勵金融機構對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中長期信貸,或通過購買服務協議預期收益等提供擔保貸款業務,鼓勵各類投資主體發行債券等用于海綿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