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四川省遂寧市已開展多項工作。圖為環島商務中心進行“地下蜂窩儲水模塊系統”施工。
這個夏天,暴雨給如火如荼的海綿城市建設帶來了考驗。
有媒體報道稱,在2015年4月被列入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首批16個城市里,包括武漢、鎮江等在內的10個城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內澇。
伴隨著城市“看海”頻頻發生,學界和業界對海綿城市建設的爭論也趨于白熱化。“來自市政、水利、園林等與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的專業領域,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概念和技術手段等都存在巨大分歧。”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接受采訪時表示,海綿城市建設涉及領域眾多,無論是對于管理部門還是專家團隊來說,都是一項全新的挑戰。
海綿城市建設絕不可能避免城市內澇發生,更不能據此得出結論,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是失敗的
“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表述,指城市像海綿一樣,下雨時能把水吸收留存下來,干旱時能把吸收的水‘釋放’出去并加以利用。嚴格意義上說,海綿城市并不是一個嚴謹科學的概念,而是一個通俗形象的說法。”李迪華認為,特別需要加以明確的是,中央所提出的是海綿城市建設而非海綿城市,更強調動態過程,而不是名詞概念。
最近,海綿城市建設引起質疑和爭議的主要原因是各地的城市內澇。李迪華直言,“今天的學界因為利益和學術傳承等原因,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海綿城市建設,造成大家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誤解,陷入概念之爭。不過,一方面,有爭論是好事,能夠促進不同領域學術派別之間增進了解;另一方面,不應過分指責海綿城市建設的治洪作用不力,一定要知道,任何工程設施發揮的功能都是有限的。”
“城市基礎設施防洪排澇能力是按一定標準進行設計的。在設計標準設防之內應保證不出現內澇現象,在超過設計標準降雨的情況下,有可能造成城市出現不同程度的內澇現象;考慮到市政基礎設施具有投資巨大的特點,防洪排澇設施設計能力不可能無限度提高。”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鄒偉國指出,出現城市內澇等突出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
鄒偉國指出,具體而言,一是客水入侵導致出現局部地區內澇現象;二是極端降雨超過原有基礎設施的設計標準而出現內澇;三是城市開發建設導致地面硬化,河湖調蓄能力不足;四是基礎設施長期投入不足、建設標準偏低;五是排水防澇設施運營養護不到位,施工過程中排水設施損壞等;六是應急措施不到位導致內澇加劇等。
“我國國土主體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本身就是多暴雨和洪水的國家。洪水和城市內澇在一定意義上是不可抗拒的自然過程。另一方面,傳統城市建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洪水內澇造成的損害。所以,一定要客觀看待海綿城市建設在治理洪水和內澇方面的作用。”李迪華指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可以減緩洪水的規模,延遲洪峰發生的時間,減少洪水內澇的損失,但海綿城市建設絕不可能避免城市內澇的發生,更不能據此得出結論,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是失敗的,或者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可有可無。
對此,鄒偉國也認同:“在一定降雨條件下,是否出現內澇是檢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成果的手段之一,可作為城市基礎建設的重要參考。但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因為出現內澇就否定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果。”
海綿城市建設對傳統城市建設理念、技術、管理機制及做法均提出了挑戰,同時需要多部門協作,才能有效推進
2014年以來,住建部等多個部委相繼出臺包括《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政策及規范性文件。
“從目前相關支持文件實施的情況來看,存在很多爭論。”李迪華指出,過去對城市水環境、水資源和水生態的管理,各部門條塊分割,在專業上也是離散的,從來沒有如此綜合地考慮過城市水問題。
“海綿城市建設對傳統城市建設理念、技術、管理機制及做法均提出了挑戰。”鄒偉國說。海綿城市建設涉及規劃、建設、交通、綠化、水務等部門,需要多部門協作才能有效推進,對建設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還強調,在實施過程中,海綿城市建設需要區域統籌推進,防止過度碎片化,特別是老城區改造,要結合城市的更新改造進行。
相比新城區,老城區改造相對復雜、被動得多。因為海綿城市建設意味著要改變舊有城市道路、綠化等方面的形態,使其能夠蓄積雨水、凈化雨水,同時恢復一部分生態功能。
“因此,相比新城區,舊城區海綿城市建設所能夠實現的目標肯定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我們要實事求是。”李迪華指出,過去,城市建設無論道路還是綠地工程,基本上都只追求單一功能,但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具備更多元的功能屬性。
所以,他不贊成海綿城市建設要承擔的某一方面功能的最大化,而是要特別強調景觀設計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運用,以實現城市各項功能之間的協調,同時改善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提升他們的戶外生活水平。
不過,目前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大多數城市還集中在示范區內試點,要系統解決整個城市的內澇、水環境等各種功能性問題仍需要長期檢驗。
對此,李迪華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應該本著先行先試的態度摸索前進,切不能操之過急。
他建議,有關部門應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制定比較彈性的績效考核方案,給予先期試點城市較大的試錯空間,允許失誤甚至允許失敗。“只要總結經驗,建設工程不斷改善,都應該予以認可。”
海綿城市建設不僅要關注區域性的水資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態保護,也要關注城市或人類棲息地環境的水問題,還要將個人、家庭的用水節水納入建設范疇
“目前,雖然《指南》提出的初步框架和技術方向可供參考,但作為一個自上而下的文件,還不夠細化,尤其是在和各地方相結合的時候,其指導作用實際上存在很大局限。”李迪華認為,國內現階段能夠和具體地域結合的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與工程技術的研究基礎十分不足。
《指南》副標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概念,實則源自美國低影響開發理念(簡稱LID),關注領域僅限于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處理,但具體到中國,問題要復雜得多。
“如果要科學地理解海綿城市建設,以下幾種說法比較全面和規范:城市可持續水系統管理、城市可持續雨洪水管理、城市水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等。”李迪華強調,它們的內涵大同小異,目標都包含了從不同尺度上對城市以及城市與區域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進行可持續管理。
李迪華認為,當前做好海綿城市建設包括最少3個層面的工作:第一個層面,是區域性甚至更大尺度的水資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態保護。但目前出臺的文件中更關注城市建成區,區域水問題并沒有完全包括在目前出臺的相關文件中。第二個層面,是和美國LID理念相近的城市或人類棲息地環境的水環境治理、水資源管理,甚至包括城市內澇管理。第三個層面,是將個人、家庭的用水節水納入建設范疇中。
毫無疑問,這些工作如果沒有公眾的理解參與,目標最終是很難實現的。
李迪華還呼吁,上到環境保護部,下到地方環保部門,都要盡快加入到海綿城市建設的隊伍中來。面源污染治理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他認為,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中至關重要。
“從美國的情況來看,低影響開發提出的起因就是城市面源污染問題。海綿城市建設相關評估標準也涵蓋水污染物排放的內容,這部分標準應該由環保部門把握。”李迪華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