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至2017年,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總面積35.4平方公里,計劃建設項目244個,包括海滄馬鑾灣片區、翔安南部新城片區。目前,項目已完成27個,在建35個。廈門市以《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等上位規劃為指導,編制完成《廈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作為指導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積極運用“多規合一”改革成果,將海綿城市建設融入“多規合一”空間治理體系,并在項目策劃生成、出讓和劃撥土地規劃管理過程中,明確規定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強制性指標。一是海綿道路。翔安洪鐘大道鋪設的透水磚有細小的縫隙讓水滲透至土壤層。路沿側面還設置了一個開口,車道和人行道的積水可通過缺口流入綠化帶,利用植被和土壤的吸收滲透作用削峰調蓄。其余雨水通過設置在綠地內的溢流雨水口流入市政管道。這樣的“海綿路”大大提升了滲透能力。海滄區的新景路也是一條“海綿路”。這里的綠化帶有點不一樣,中間下凹,鋪滿鵝卵石,兩側種有植被。綠化帶修得比路面低,積水往低處流,下凹也是為了引水效果更好,鋪設鵝卵石是避免水流過大把土壤表層帶走,從而阻塞排水管道。綠化帶的植被選擇也有講究,如圓葉蒲葵、海南蒲桃等耐濕、根系發達的植物。海滄區的翁角路部分路段改造時,特別保留了原有的林地形態,自然達到下凹蓄水作用。
二是海綿學校。海滄第二實驗小學有綠地蓄水池、雨水花園、沙濾等一系列“海綿神器”。樹根旁有鐵皮蓋,打開后里面是下凹的小型蓄水樹池。學校共有400平方米的“下凹”綠地,埋有11個蓄水樹池。人行道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一個直徑十多厘米的圓形孔洞。雨水進入孔洞后,沙土等雜質會被迅速過濾,水則進入地下管。校園內還分布了多個雨水花園,綠色植物在小范圍內形成一個“凈化之家”,不僅可以快速吸收雨水,還可凈化雨水中的污染物。
三是海綿醫院。2015年9月,海滄區新陽醫院就改造成了名副其實的“海綿醫院”。新陽醫院廣場進行了透水磚改造,微小的透水孔連灰塵都進不去,卻像海綿一樣有著超強的吸水能力。新陽醫院還把收集的雨水回收利用。廣場下有一個160平方米的蓄水池,通過泵站加壓,收集的雨水可用于醫院廁所的沖洗。停車場附近有一個開關道閘,打開后噴灌系統立即噴出水柱,蓄水池的水也就可以用來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