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雨季節,“城市看海”在全國多地上演,這讓雨季能吸水、干旱能吐水的“海綿城市”被人頻頻提起。而把一座城市打造成“海綿城市”,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市正在逐步嘗試。昨從市綠化部門了解到,今年年內我市將建三大塊“城市海綿體”,來蓄存、利用和凈化雨水。
暴雨時,高架橋上大量雨水被雨水管排出,但高架橋下的植物卻得不到灌溉,仍需要綠化工人澆灌。怎樣利用高架橋上的大量雨水,園林部門一直在動腦筋。據介紹,今年結合“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我市將在江海高架和金城高架橋下進行改造,通過種植池和雨水花園兩種形式來蓄存、利用、凈化雨水。
設計方案中,種植池主要集中在江海高架和金城高架,配套的設施還包括地下管溝、沉淀池、過濾層以及旱傘草、水生美人蕉等多種水生植物。“高架橋面上的雨水流進沉淀池時,有一部分油污和泥被分離沉淀,其余的水流到旁邊的種植池里。這些水生植物也能吸收、分解水中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水生植物下面還有過濾層、地下管溝,一旦種植池的水量過多時,會經過過濾層流進地下管溝再排到河里。這不就能達到蓄存和凈化利用雨水的效果了嘛?”相關負責人表示,選擇將部分高架橋綠化帶改造成種植池,是學習了其他城市先進做法后,又因地制宜進行了調整得來的。
相比注重凈化功能的種植池,準備在金城高架下、南長街以西改造出的雨水花園,將更體現其蓄水和觀賞的功能。這一雨水花園設計上分兩組,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這一雨水花園主要以植物造景,通過30多種植物、卵石、小島、水池等方面展現美景。其中弧形池是一個主要的景觀,這里面儲存的都是從高架橋面流下來的大量雨水。池中的雨水被園中植物利用的同時也被植物凈化著,即使水量太大要排出一部分,也不用太擔心污染問題。“下雨時,我們對全市高架橋觀察了多次,才找到合適的地點。”綠化部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高架橋的“海綿體”改造工程,最快下個月就能動工,如果試點效果良好今后會推廣。
另一大塊“城市海綿體”,選址在水系發達的新建道路廣澄路及其周邊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的景觀園內,預計年內開建。據介紹,廣澄路最大的特點是,雨水不通過雨水管排出,而是通過透水路面以及植草溝、旱溪等生態方式滲透并排入河中。廣澄路和景觀園的路面采用多種形式的透水材料或者生態路面結構,有利于雨水自然下滲。景觀園設置生態排水溝、雨水花園等貯存雨水,其中光下凹式綠地和旱溪的面積就有1000多平方米。下雨時,路面的雨水可被滲入地下還可被排入園內吸收貯存為地下水,一旦雨水過多時,還可以就近排到附近的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