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正式通水。兩年多來,從200多公里外的德澤水庫奔騰而來的牛欄江水成為滇池水體置換最大的動力和來源,每年5.66億立方米的“生態水”成為滇池自然水循環體系中的最大亮點。兩年半多以來,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已累計向滇池補水約14億立方米,通過加速水循環的方式有效降低了滇池水體污染。
外流域引水
加快滇池水體循環和交換
滇池是內陸高原湖泊,調蓄能力差,主要依靠城市排水和雨季徑流水補充,與國內絕大多數湖泊相比,水體更換緩慢,平均4年才能置換一次,水體自凈能力極差。同時,滇池位于城市下游,入湖河道穿過人口密集的城鎮、鄉村,會接納沿途工農業生產的廢水及居民生活污水,呈向心狀流入滇池,雖然經過環湖截污工程,污水已經很難流入滇池,但處理過的污水與地表水水質標準還有差距。因此,通過從外流域引水入湖加快水循環的方式促進滇池水生生態環境恢復,是治理滇池的關鍵措施。
經過前期研究論證,2008年4月26日,云南省確定了從牛欄江引水補充滇池的生態用水方案。作為滇池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六大工程措施的關鍵性工程,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在實施環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等綜合治理措施的基礎上,可有效增加滇池水資源總量和提高水環境容量,加快湖泊水體循環和交換,對于治理滇池水污染、改善滇池水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主要由德澤水庫樞紐、干河泵站和輸水線路工程組成。工程近期重點向滇池補水,改善滇池水環境和水資源條件,配合滇池水污染防治的其他措施,達到規劃水質目標,并具備為昆明市應急供水的能力;遠期主要任務是向曲靖市供水,并與金沙江調水工程共同向滇池補水,同時作為昆明市的備用水源。
補水兩年半
滇池外海水質已轉為Ⅴ類
2013年6月16日,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輸水線實現全線貫通,同年9月25日投入試運行,之后經過10天試運行,暫停供水,進入調試、檢修階段等長達3個月的全面體檢后,2013年12月29日,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實現正式通水。隨著清澈的牛欄江水奔流而下,德澤水庫蓄水經115.85公里長的輸水線路后,自流至盤龍江進入滇池,每秒輸水設計流量達23立方米,每年可向滇池補水5.66億立方米。按照滇池蓄水量15.7億立方米計算,約3年左右可置換一次滇池水體。配合滇池水污染防治的其他措施,引水工程不僅改善了滇池生態環境水質,縮短了滇池水體置換的周期,而且通過加速水循環的方式,有效降低滇池水體污染,滇池也實現了“與湖爭水”向“還水予湖”的歷史性轉變。
外海水質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滇池外海水質類別已由去年同期的劣Ⅴ類轉為Ⅴ類,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9.5,營養狀態也由中度富營養下降為輕度富營養。與去年同期比較,綜合營養狀態指數下降2.6%,水體透明度的平均值下降13.1%。主要污染物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總磷的平均值分別降低34.1%、26.0%、12.5%。至6月時,外海透明度平均已達0.47米。在這一系列改變中,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的水體置換作用功不可沒,成為了滇池治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修建草海補水通道
草海營養狀態由重到輕
去年,我市在積極推進滇池治理工程項目進展的基礎上,全面強化滇池流域健康水循環系統的完善工作,在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正式通水通過盤龍江補給滇池外海,以及污水處理廠尾水外排及資源化利用工程投入運行的基礎上,我市實施并完成了牛欄江草海補水通道工程,對玉帶河、篆塘河、大觀河、西壩河進行清淤除障和節點改造,從去年5月5日開始,每天約52萬立方米的牛欄江水從盤龍江通過玉帶河、篆塘河引入大觀河、西壩河補充草海生態用水。按之前調度周期情況計算,約每15天可完成一次置換過程,理論上4個完整的調度周期即可將草海水全部置換一遍。
通水一年多后,草海水質改善明顯。同比去年上半年,滇池草海水體透明度上升52.6%,透明度上升幅度較大。數據顯示,今年1―6月,草海水質類別為Ⅴ類,其中一個月達Ⅳ類,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9.9,營養狀態為輕度富營養。與去年同期比較,草海水質類別由劣Ⅴ類轉為Ⅴ類;營養狀態由重度富營養轉為輕度富營養。綜合營養狀態指數下降15.1%,水體透明度上升52.6%。主要污染物氨氮、葉綠素a、化學需氧量、總磷、高錳酸鹽指數、總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平均值分別降低68.6%、66.5%、64.8%、47.4%、40.4%、38.5%、12.9%。至6月草海透明度平均達0.5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