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權威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5118個地下水水質監(jiān)測點中,水質為較差級和極差級的監(jiān)測點比例分別為42.5%、18.8%,兩者占據(jù)了監(jiān)測點數(shù)量的60%以上。
地下水污染狀況的評估和修復被忽視
一位業(yè)內專家坦言,就他接觸的科研和工程項目來看,部分城市、地區(qū)地下水污染呈加劇態(tài)勢。更令他感到憂心的是,目前在對污染場地的治理修復中,往往只考慮對土壤本身的修復,較少涉及對“毒地”下方地下水污染狀況的評估和修復。然而有人認為,有毒的土壤會通過揚塵等暴露途徑危害人體健康,而地下水深埋地底,只要不抽取來用,就不會對人造成危害,沒必要治理。
事實上,地下水和土壤的關系并不是割裂的。這位專家指出,被污染的地下水不經(jīng)處理,其中所含的污染物會通過揮發(fā)等方式進入其上方的土壤,因此,僅僅治理土壤是不夠的。再者,地下水是流動的,其所含的污染物會隨著水體流動發(fā)生遷移,從而威脅到附近的地下水敏感點,比如地下水水源地等。
地下水修復的難度和成本太高
在另一位業(yè)內專家看來,國內污染場地修復較少涉及地下水的原因之一在于,地下水修復的難度和成本都很高。修復污染場地下方的地下水,首先要明確污染源和污染范圍。一些污染場地上方原先建有化工廠,如果能有詳細圖紙了解工廠工藝流程和排污管網(wǎng)的設置等,對污染源的排查會有重要意義。
“遺憾的是,由于年代久遠等原因,很難收集到化工廠相關的原始資料,增加了排查的難度。此外,地下水的污染可能并不局限于污染場地下方的一小塊地方,有的甚至涉及到廠外附近更大的范圍,對如此大的水量進行修復也十分困難,成本也很高。”
為了摸清場地地下水污染狀況,業(yè)內專家認為,在場地調查的第一階段,為明確地下水污染狀況,應該采取網(wǎng)格式布點的方案,以保證評估結果的科學客觀。“現(xiàn)實情況是,業(yè)主往往要求修復工期短、費用少,以致評估方在現(xiàn)場設的取樣點比較少,甚至根據(jù)業(yè)主的主觀需求來進行布點,影響到報告的客觀性。”
地下水污染修復的處理技術
目前對地下水污染修復可大致分為兩類:異地處理和原位修復。據(jù)介紹,異地處理是將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運走進行處理。原位修復則是在受污染的區(qū)域采取物理隔絕或生物化學等方式對地下水體進行處理。物理隔絕是通過構筑墻體將污染水體封閉起來,防止其進一步擴散。生物化學處理包括往地下注入氣體、微生物、化學試劑等對水體進行修復。
“盡管處理技術很多,但從國內外實踐來看,目前沒有哪種技術能將被污染后的地下水完全修復到污染之前的狀態(tài),另外,地下水修復過程漫長,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由此帶來的高成本可想而知。國外有個案例,運行了10多年也難以達到預設修復目標,只好調低期望值。”一位水污染治理專家如是說。
另外,由于無法直觀看到,如何科學評價地下水污染修復的效果確實是一大難題。在國外,有采取設置監(jiān)測井的方式,根據(jù)濃度或污染物削減量來評估地下水污染修復的效果,這一方式目前在國內的場地修復工程中尚未采用。“我們需要探索經(jīng)濟可行的評估方式,更好的效果評估也有利于推動地下水污染修復工作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