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近日獲國務院批復。國務院在批復中對南京未來城市發展提出七項要求:重視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合理控制城市規模、做好南京江北新區規劃建設、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以及重視歷史文化和風貌特色保護。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要求中指出:積極有序地開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李克強總理本月初赴岳陽察看防汛,看著從水面上剛剛露出的屋頂,他面色凝重地說:內澇凸顯了城市建設中突出的短板,必須要加快地下管廊建設,盡快補上城市的歷史欠賬。當晚,李克強在岳陽連夜主持召開防汛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各地下決心補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這塊短板。在南京城市工作座談會上,市領導也特別指出:要加強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提升城市防災應急能力。
地下綜合管廊是建設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目前,德國已有地下綜合管廊長度超過400千米。實踐證明,地下管廊有利于減少多重施工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有利于逐步消除馬路拉鏈現象,有利于根治逢大雨必澇的城市通病。前期大雨內澇、管線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頻發,都為城市“地下工作”一次又一次敲響警鐘,以問題為導向推進地下管廊建設刻不容緩。
南京在2012年試點做地下綜合管廊。2012年5月,浦口新城核心區綜合管廊工程啟動,總長度12.55公里,總投資額達6.19億元,每公里投資近5000萬元。河西紅河路、天保街、平良大街(黃河路)及江東南路共有4條綜合管廊,共同構成河西地區“豐”字形管廊布局,青奧會時已投入使用。問題是,不少社會管線單位不愿進駐,因為“免費午餐”吃慣了,付費“不習慣”。推進地下管廊建設既要努力“建”,也要以問題為導向提高管廊利用率,使地下管廊能可持續運營。
有位外國人曾撰文稱,中國人“健忘”和很長時間里用算盤計算有關。用算盤計算若是算錯了,就把算盤珠子一抹重新算一遍,直到算對了為止。上一次是怎樣算錯的,錯在哪里,往往記不得,故而容易犯相同錯誤。說“健忘”與用算盤有關有些牽強,但諸多“健忘”和算盤心理倒是直接有關——無視教訓,不能“吃一塹,長一智”。因“地下工作”欠賬多已經有了諸多教訓,推進地下管廊建設必須去除“算盤心理”。既要編制規劃,更要靠嚴格督查提升執行力。不僅政府要加大投入,更要通過推進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放寬市場準入,充分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建設。同時,企業也要自覺履行社會責任,不能總想著“免費午餐”。
李克強說:“面子”是城市的風貌,“里子”則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撐起“面子”。“經濟發展”和“極端氣候”,絕不是兩件事情,而是一個硬幣兩個面:不管防汛減災的發展模式,其發展效益必定會因自然災害而大打折扣。講科學發展,就得“地上工作”和“地下工作”并重。算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筆民生賬,就能在攻堅克難中把地下管廊建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