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凌晨至20日白天,北京出現2016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據北京市氣象臺消息,本輪降雨過程,北京全市、城區平均雨量已超2012年“7·21”。20日,北京海淀、房山、大興以及南郊觀象臺的日雨量均打破歷史極值。

綠色海綿對弈看海模式 暴雨襲城北京顯“從容”
4年前的7月21日,一場暴雨的肆虐,北京城70多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4年后的7月20日,又一場暴雨襲擊北京。同樣是降雨量大、影響廣,持續時間長,同樣是暴雨橙色預警,但不同的的是,北京在此次應對汛情中相對多了一分“從容”。
7月20日,橙色預警級別的暴雨降至北京,不少在北京生活的人突然發現,尋常依賴的智能生活被這場暴雨中斷。當然,也有不少人發現,與4年前那場暴雨相比,自己少了些驚慌更多了一份淡定。“一份快餐,我等了三個半小時,最終通知我取消了。”北京媒體人老胡指出,“送餐員告訴我,他們已經壓了20多單根本無法送出,因為有的道路大水漫到了大腿,他的同事和電動車都被困在路上。”
隨著暴雨時間線的刷新,到了下午,積水已經導致北京多條道路阻斷,在豐臺區角門地區,車輛或拋錨在積水最深的十字路口中央,或緩慢掉頭,百度地圖路況顯示,豐臺地區多條道路出現重度擁堵。不過,由于此次暴雨預警在7月18日即提前發布,市民的應對多了一分從容:北京市民小趙介紹說,“我買好了車內破窗錘,防止被困;家里也存了不少食物,以防外賣難送、飯店難去。”
暴雨中的北京井然有序
與此同時,北京市也在2016年首次推出了與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的合作,擬在橙色預警時發布實時積水動態。不難發現,在未雨綢繆和積極應對之下,昔日曾經洪水肆虐的地方,在這場暴雨中依然井然有序。
中午12點,廣渠門橋下。十多位身穿雨衣的工作人員成排站立。盡管北京已經連日暴雨,但是廣渠門橋并沒有出現嚴重的積水。廣渠門橋下道路呈“U”字形,下雨時容易積水。2012年時廣渠門橋排水標準是2年一遇,能應對每小時36-45毫米的降雨量。而那場當年被稱為“北京61年來的最大暴雨”,讓廣渠門排水系統基本失效。
從20日早上9點到下午三點,廣渠門橋路面上“水流”湍急,但積水沒有超過一厘米。交警前門大隊一位現場工作人員指出,往年,廣渠門橋出現大面積積水,主要是因為下水道排水困難和附近的護城河水倒灌。而2016年在暴雨來臨之前,管理部門就已經將廣渠門橋下的下水道清理完畢。排水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68座具備防汛功能的更新改造泵站在本次降雨中發揮重要作用,尤其夕照寺排澇泵站,已達到10年一遇標準。“泵站排水能力提升,可迅速排出道路積水,避免發生嚴重積水并斷路的情況。”
與廣渠門橋一樣“安瀾”的還有蓮花橋。蓮花橋是雨天最容易積水的地段之一。2012年的那場暴雨中,蓮花橋下的積水最深超過2米。昨日下午5時,伴隨著北京排水集團王師傅的一聲大吼,他的七位同事牢牢托住手中的排水管。30秒后,四根原本扁平的水管膨脹起來,碗口大的管口噴出黃褐色的污水。這樣的排水工作,已經進行了5小時。此后,積水得以清空。另據公開資料,全市60座雨水調蓄池均已進水,有效削峰并減少路面積水。
地下管廊還是海綿城市?
事實上,“7.21”特大暴雨后,北京市開始了防洪排澇等工程建設。
2013年初開始,北京市啟動24座下凹式立交橋升級改造工程,并準備了多套防洪排澇預案。在“7.21”特大暴雨中,蓮花橋等20座立交橋出現了嚴重積水,北京為其配建了蓄水池。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還通過增加集水坑及水浸報警系統,完善排水設施,阻止客水進入通道等改造方式,對13座積水嚴重通道進行排水改造。
但這次暴雨期間,行人仍舊匆忙,汽車乘風破浪,北京市民又開啟了“看海模式”。“一個是跟北京地形有關。北京城區地處平原,海拔低,整個城市的高差不大,排水落差小,水流不暢,排水難。”北京排水集團退休專家譚乃秦說。
與其他管線相比,排水管線的建設難度最大。“其他管線在建設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地鐵等阻礙,可以走上或者走下,但排水管線不能這樣,再有阻擋也得想辦法繞過去,哪怕讓那個阻礙讓路。還要保證每千米有兩米左右的高度差,不然水排不出去。”譚乃秦說,這就造成排水管線建設難度高,資金消耗大。
而在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看來,北京市需要建立綠色海綿系統,綜合解決水澇、干旱和地表水質及生態環境改善。在他看來,“海綿城市”的概念被政府文件采用,代表著生態雨洪管理思想和技術已經從學界走向管理層面,并在實踐中得到有力的推廣。但是,不難發現相關操作指南主要圍繞以LID技術、水敏感性城市規劃與設計等雨洪管理技術而展開,也越來越聚焦于城市內部排水系統和雨水利用、管理,并且在具體技術層面的詮釋依舊未能擺脫對現有治水途徑中“工程性措施”的依賴。
對此,業界資深人士劉波建議,正在做的和準備做的工程項目都要按照低影響開發原則。在內澇和熱島效應嚴重的地區,盡快啟動生態修復。以流域或者匯水區為單元開展生態改造。這樣做,可以扭轉內澇現象,把城市變成海綿,消化雨水吸納能力。
【環保加油站】別在朋友圈里造假災
一場暴雨,北京“從容”之余,卻讓朋友圈炸開了鍋。居庸關長城澆塌了、北京地鐵公主墳站被淹了、公共自行車車樁漏電了……城市一場雨,謠言滿天飛。有人感慨:“災情最重的地方,是朋友圈。”
哪些人在傳謠呢?不妨給他們歸歸類。首先,是天真單純的。有些人看了圖片、視頻,就順手轉給了親友,提醒親友注意安全。他們以為眼見為實,殊不知那些圖片、視頻都是移花接木的視覺魔術,自己被“訴諸恐懼”的傳播術給忽悠了。
其次,是不甘寂寞的。都在談下雨,我不轉點啥,顯得消息不靈通、地位邊緣化。為了尋找參與感和存在感,不少人就成了湊熱鬧的羊群。再有,就是好亂樂禍的。有個別人窮極無聊,或者一肚子負能量,便指望抹黑個誰、讓哪塊兒出個洋相,給自己一個消遣、宣泄的渠道。甚至不排除有一心想紅的人,借公共事件炒作謠言,吸粉撈金。
好在這些年網民的謠言免疫力提升了,謠言剛開始流播,就有很多負責任的網民挺身辟謠,或現場直播,或科普舉證,將謊言逐一揭穿。不少權威媒體也一一做了澄清,履行了職責,化解了不必要的緊張。
朋友圈撥云見日了,事情是否可以就此翻篇兒了呢?造謠,決不能“說完就算了”。在搶險救災的節骨眼上造謠,擾亂了公共秩序與救災節奏,危害惡劣,更要承擔相應責任。因此,別聽風就是雨,結果只能成為謠言的二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