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凌晨,蘭州迎來夏季入伏后的第一場雨,持續幾小時的降水導致城區路面出現不同程度的積水,部分路面發生塌陷,致使交通壓力進一步增大。“積水、堵車、遲到”成了這一天很多人的煩惱。
一場雨,帶來諸多煩惱
7月18日清晨,蘭州市民被“看海”和堵車等詞匯刷屏了。在白銀路某單位上班的王先生說:“我早晨從西固出發,從深溝橋到西站用了20分鐘,而從西站到白銀路卻花了整整兩小時,每逢周一都要堵車,今天恰好又是雨天,堵得就更嚴重了。”
在某證券公司工作的李雅清在微信朋友圈寫到:“周一上班不容易啊,恰逢下雨天,堵車就忍了,廣場東口的積水都可以洗腳了,從車上下來走到單位鞋子和褲腳都濕透了,最后還是遲到了。”
市民何先生的朋友圈里幾幅關于蘭州市西固區、農民巷、廣場東口路面積水的照片配以“歡迎到蘭州看海”的文字,引起了別人的圍觀與吐槽。
據了解,當日蘭州市部分路段路面積水嚴重,車輛行駛過程中不得不減慢車速;有些路段路面受損比較嚴重,暴露在外的土方由于過往車輛碾壓,形成了很大的凹陷區,在下雨時形成一個個“小湖泊”,給市民出行帶來不便。
防汛重于泰山
一場雨導致市內多條道路嚴重積水,部分路段嚴重堵車,市民出行受阻。這一現象折射的不僅是城市排洪防澇能力的欠缺,同時也拷問著城市市政排水設施的完善與否。
蘭州市政工程管理處排水科相關負責人介紹,每逢雨天,蘭州市許多路段都會出現積水現象,主要是由于管道老化、地勢低洼、匯水面積小等因素疊加造成的。
同時,一些環衛工認為,部分市民往雨水井中傾倒垃圾,導致排水管道堵塞也是造成排水不暢的重要原因。
作為國家確定的重點防洪城市之一,蘭州防洪抗災任務艱巨,排洪溝是泄洪、防御泥石流的主要通道,其通暢與否關乎著城市安全。對此,記者實地查看了蘭州的多條排洪溝。
安寧區深溝排洪道溝內雜草叢生,西瓜皮、塑料袋、硬紙板、一次性筷子等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隨處可見,有些地段的垃圾侵占了大半個排洪溝。
同樣的景象,在城關區五里鋪排洪溝和七里河龔家灣武警醫院旁邊的排洪溝中普遍存在。
蘭州市防汛辦相關負責人認為,黃河蘭州段自1981年以來未發生大洪水,人們的防范意識已經十分薄弱。蘭州歷年就有冬春干旱、夏秋多雨的特點,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一旦出現極端天氣,就有可能引發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因此,防汛工作重于泰山。
多舉措確保安全度汛
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幾年,我省暴雨災害頻繁發生,蘭州市降雨量明顯增多,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由于一些市民水患意識不強,亂采、亂挖、亂倒、亂建,一旦局地暴雨導致山洪暴發,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那么,如何才能確保安全度汛?
甘肅省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員認為,防汛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政府監管、管道建設,民眾也需要積極配合,以確保蘭州安全度汛。市政部門除建立和完善下水道等排水系統外,在人行道、廣場等地區采用透水磚,以此預防城市內澇。
據了解,汛期,省級雨水情信息平臺和全省83個縣級山洪預警“戶戶知”平臺全部開啟運行,14個市(州)、86個縣(市、區)視頻會商系統全面啟動,各級防辦24小時值班值守,突出強化強降雨預測、預報、預警、預防、預案“五預”能力,嚴密監測雨情水情,扎實組織開展防汛工作。遇有極端天氣,省水利廳、省防辦主要領導第一時間打電話、發短信,督促相關市縣水務、防汛責任人強化責任、落實措施,有序有效防范應對。
下一步,省抗旱防汛指揮部辦公室將加強汛期巡堤查險和預警預報工作。加大督查檢查和執法力度,落實城市易澇區、涉河建筑物及重點防護部位的防范措施,保障城市防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