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梅雨期后,合肥的雨量比正常年份多出不少,但城區卻未遭遇嚴重內澇。7月15日,合肥市市長張慶軍檢查指導城市防洪工作。合肥的“海綿城市”是怎么煉成的?我們從中能夠找到答案。
1易澇點一經發現立馬改造
曾幾何時,一輪暴雨過后,作為城市防洪的薄弱點,一些下穿橋便被雨水淹沒。今夏以來,盡管暴雨來勢洶洶,但老城區下穿橋已從內澇重災區,搖身一變成為雨水不侵之地。在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位于北一環新蚌埠路立交的張洼路下穿橋,上一次內澇可以追溯到6年前。2011年2月,張洼路下穿橋道路的西半幅封閉施工,工人們緊張忙碌地進行管線改造。不到一個月時間,包括張洼路下穿橋在內的15個易澇點整改完畢,地下式的泵房被移到了地面上,污水檢查井改成了壓力井,管道也改走地勢較高的橋邊輔道。“手術”過后,張洼路下穿橋再也無“海”可看。
“目前來看,城區范圍易澇點已基本消除,對局部強降雨防范作用顯著。”看過張洼路橋,張慶軍表示,根據每年汛期的特點,每個易澇點都會被標注出來,汛期一過馬上分析原因,列入當年的大建設計劃。“十二五”以來,合肥每年都會對十幾個易澇點動“手術”。
2地下將有30多個“超級池塘”
易澇點的改造,市民朋友都看在眼里,可一些城市防洪的隱蔽工事,大家可能并不清楚。比如說,杏花公園下面藏著一個“超級池塘”。而在未來幾年,合肥的這種地下“超級池塘”將超過30個。
今年3月,在環城西路與阜南路交口,杏花公園調蓄池完成主體建設,這也是安徽首個地下封閉式雨水調蓄池。調蓄池最深處達到地下8米,建成后恢復了公園景觀綠化及水體,調蓄池則藏身地下,僅露出格柵間頂部,而雨水則會存儲在這個“大水箱”中。這個“超級池塘”有什么用?簡單來說,它就像一個大儲水罐,汛期時,在泵站高負荷運轉時,把雨水暫時收集起來。同時,格柵間可以起到過濾作用,對水中的雜物進行攔截,最后再把這些水陸續運送至處理廠。如果到了旱期,調蓄池儲存的雨水也能派上用場,可用于綠化、澆灌等。
“調蓄池今年派上大用場,投入的錢見到了實效!”每到一處,張慶軍都對調蓄池給予高度評價。同時,張慶軍還強調,老城區可以結合游園、停車場等工程建設,在原來的低洼地區謀劃建設調蓄池。
3城區防洪每年投入超10億
從易澇點改造,到泵站、調蓄池建設,再到城市防洪裝備的添置,城市防洪也是一筆經濟賬。“‘十二五’期間,城區防洪投入達到60億元,平均下來每年超過10億元。”張慶軍說,合肥今后仍要加大投入,提升城市防洪標準。
當暴雨突襲時,那些城市防洪“神器”就會行動起來。走進合肥排水管理辦公室,你會看到停放的移動泵車和電源車。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合肥城區共布置移動泵車28輛,總流量達到24400立方每小時,重點布置在一環、二環等下凹式立交周邊、城區低洼路段、中心城區等重點地段并輻射周邊地區,強降雨時第一時間助排。移動電源車共有9輛,總負荷達到4600千瓦,重點布置在沿河排澇泵站和下凹式立交泵站周邊,當泵站電源故障時,確保第一時間恢復泵站供電。
除了機械化,合肥還有一整套應急制度,當暴雨來襲時,都會有專門的人力現場調度,現場處置。例如,對重點區域及易澇點采取“一橋一組”、“一處一崗”的定人定崗值守,每座下凹式立交值守人員不少于4人,每處地下通道不少于2人。
4城區南淝河段堤岸將加高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我們欣喜地看到合肥城區告別“看海”,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今夏,南淝河水位告急,為城區敲響警鐘;長江、巢湖的流域防洪,也與城市防洪密不可分;在頂層設計上,城市防洪更需要提前謀劃、統籌布局……這些,都將是合肥今后要做的文章。
“合肥將啟動新一輪城市防洪規劃,‘十三五’期間,流域治理的投入預計達到500億元以上。”張慶軍說,城市防洪與區域防洪、流域防洪,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拿今夏來說,發生巢湖流域的集中降雨,強度遠遠超過往年,而且范圍更廣、來勢更猛,這對城市防洪也帶來很大壓力。因而,城市防洪要跟流域防洪結合起來,要在流域防洪的大格局中考慮,體現城市防洪的宏觀效果。張慶軍強調,城市防洪工程將持續不斷實施下去,要把防洪標準提高,從而徹底解決洪水的威脅!
記者了解到,汛期結束后,合肥市將對城區南淝河段堤岸進行加高。“要從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提高到三百年一遇。”相關負責人表示,具體方案還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