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得見黑、聞得到臭”,城市黑臭水體往往是周邊居民最為關注的環境問題。應該如何治理?記者近日采訪的多位專家均表示,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是個系統工程,難度較大,是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需要引入長效機制。
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馮玉杰7月2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城市黑臭水體的形成原因是多樣的,污染物的來源和影響因素比較多,整治也是很復雜的事情。很多地方的水體整治還存在周期性反復問題,如果治理工程不到位,治理后的水體很快又會恢復到黑臭狀況,因此,整治效果評估不是僅僅看工程完工后這段時間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看其持續性的效果,看其受不同環境條件影響之后的效果。讓群眾滿意、市民滿意也并不只是說暫時性地“看不到黑、聞不到臭”,需要可持續地使水質達到相關標準要求。
“黑臭水體的消除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將治理黑臭水體作為整個社會問題來看待,而不僅僅是單個的河道問題。”馮玉杰表示,從恢復水生態的基礎出發,采用生態工程的技術,從污染物治理、河流水體、護岸護堤入手,同時也要引導市民參與到環境治理中,建立起圍繞水體的生態社區。
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教高吳小明告訴記者,深圳市水問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問題,需要樹立長期治理的技術思路。
也有專家認為,目前資金是我國黑臭水體治理的一大瓶頸,為了提高社會資本投入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拓寬水污染防治項目融資渠道,國家現在推行PPP模式,在當前水污染防治項目投資回報率普遍偏低的大環境下,這個模式有利于調動社會投資進入水污染防治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