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綿城市,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載體,是指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的城市,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紀90年代提出并應用,帶來一種新的雨水管理思想與技術體系。與以往主要依靠修建管渠、泵站等設施來排水的傳統理念相比,海綿城市實現了城市建設理念的新突破。
海綿城市的由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數量從1978年的193個增加到2014年的658個,城鎮化率達到54.77%,城市已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城市也面臨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加重、生態系統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其中又以城市水問題表現得最為突出。
水安全問題。一方面,受“重地上、輕地下”等習慣思維的影響,城市排水設施建設不足,“逢雨必澇”成為城市頑疾。據統計,30多年來,全國62%的城市發生過水澇。另一方面,傳統城市到處都是水泥硬地面,城市綠地等“軟地面”在豎向設計上又高于硬地面,雨水下滲量很小,也未預留雨水滯留和儲蓄的空間,容易造成積水內澇,更嚴重的是阻礙地下水補給,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區。
水生態問題。傳統城市建設使得大量湖河水系、濕地等城市水域受到侵蝕。同時,城市河、湖等水岸被大量水泥硬化,人為割裂了水與土壤、水與水之間的自然聯系,導致水的自然循環被干擾,水生物多樣性減少,水生態系統被破壞。
水短缺問題。中國很多城市降雨量充沛,但卻存在著季節性缺水、區域性缺水等問題。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城市的自然調蓄空間大量被擠占,人工蓄水設施又不足,導致大量雨水白白流走。
由此可見,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系統地解決城市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問題,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改善城市水質量和水環境,調節小氣候、恢復生物多樣性,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
海綿城市有哪些
顧名思義,海綿城市寓意城市像海綿一樣,有降雨時,能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三大功能。
2015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水利部公布了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這16個城市將獲得中央財政補貼10多億元,用于海綿城市建設。2016年4月22日,“2016年海綿城市試點競爭性評審”會議產生了第二批14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分別是:福州、珠海、寧波、玉溪、大連、深圳、上海、慶陽、西寧、三亞、青島、固原、天津、北京。此次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申報成功后,中央財政將對試點城市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3年。具體補助數額按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
“海綿城市”的本質是改變傳統城市建設理念。傳統城市建設模式的出發點是戰勝自然、改造自然,結果造成嚴重的城市病和生態危機;“海綿城市”則是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響發展模式。在城市排水上,傳統城市建設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而“海綿城市”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追求城市人水和諧。因此,海綿城市能充分發揮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唯有積極探索“海綿”理念,讓城市學會“呼吸”,才能讓城市回歸自然,使水源得以涵養,使田園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