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綿城市建設的“任務書”和“時間表”都很清楚——“滲、滯、蓄、凈、用、排”多管齊下,以“70%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為尺,到2020年國內城市建成區20%以上面積要達標,2030年相應面積則應達到八成以上。
目標導向之下,問題意識不可或缺。及時發現并解決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問題,成為愈發關鍵的一環。
海綿城市,“軟肋”在哪?眼下看,至少包含如下三方面:
一是“腦筋跟不上”。
近期,各方在討論時有個“最大公約數”——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扭轉觀念。相對而言,傳統城市建設模式重視路面硬化,每遇大雨,往往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排水,追求“快速排凈”和“末端集中控制”,這易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而海綿城市建設則更重彈性吸蓄,強調優先運用草溝、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綠色設施”排水,講求“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最終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可是,這從“灰色”到“綠色”的決定性一躍,絕非輕易可成。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由來已久,對路、樹、草、溝、井、人,都有一套比較成熟的模式,拿來即用,規劃者、建設者、管理者甚至使用者本身,平時都不覺其弊,往往到“城市看海”時才徒呼奈何。從灰到綠,意味著科學適當地減硬性增柔性、拋定勢務創新、輕面子重里子、控成本去無效、棄花哨利長遠,也意味著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都要因勢而變,乘勢而進。
二是“有時很差錢”。
住建部門的估算顯示,海綿城市建設投資空間巨大——每平方公里約1億元~1.5億元。蛋糕雖好,卻要一口一口地吃。客觀地講,海綿城市建設投資規模大、周期長,想要吸引社會資本有效參與,科學完善的利益補償和回報機制就需跟上。
一方面,這需要做好頂層設計。中央財政繼續通過現有渠道統籌安排資金予以支持;省級政府加強海綿城市建設資金統籌;城市政府在中期財政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中優先安排相關項目,并盡可能納入地方政府采購范圍。
另一方面,也需創新方式做好工作。比如,發展改革部門運用專項建設基金提供支持的有益探索,能否加以有效復制和推廣,讓更多心有所愿、符合條件的海綿城市建設運營企業,拓寬投融資渠道,用足用活債券和項目收益票據等方式,給資金“解渴”,為城市“蓄力”。
三是“難于一盤棋”。
海綿城市的“整體性”特征很突出。一位學者說得好,“雨不按行政區劃降,河不按管理條塊流,但在‘九龍治水’管理體制下,每個部門都從自己專業和利益出發,不交流、不合作、各扯一攤。”
發展中的尷尬,強烈折射出“一盤棋”的特殊重要性。天上、地表、地下的水務管理一體化,規劃、市政、道路、園林的部門有效組合拳,時時考驗著海綿城市。
組合拳并不意味著“一刀切”。我國幅員遼闊,水文地質、水資源、水環境差別巨大,南方部分地區多黏土,下滲率低,下凹式綠地設計就需另行考慮,如果簡單套用“國際標準”,積極性會受影響,實際效果也未必好。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要的是因地制宜、綿密用力、久久為功、各美其美。因此,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尤其重要——經過一段時日,當國內絕大多數城市不再“逢雨必澇”,而是收放自如,那便說明,海綿城市的“中國故事”已經寫出了階段性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