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臺州發布暴雨黃色預警。受強雨帶影響,全市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平均降雨達到50毫米至70毫米,是入汛以來最大范圍的暴雨天氣。
盡管經過一個晝夜的強降雨,但在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內,市民卻驚喜地發現,那里沒有積水,也沒有內澇。
投資43.8億元建“海綿城市”
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位于我市東部,縱貫臨海市、椒江區、路橋區和溫嶺市等地,總面積約562.15平方公里,是我省“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的14個產業集聚區之一、浙江海洋經濟重點規劃建設的九區之一。
由于集聚區地處濱海灘涂區,是河網末端承泄區,生態環境脆弱,再加上海岸線長,受風暴潮影響大,最容易產生積水和內澇。同時,作為企業集聚地區,還面臨著水質污染處理問題,于是“海綿城市”的想法呼之欲出。
2015年以來,集聚區按照“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要求,計劃投資43.8億元,著手開展“海綿城市”建設,通過“海綿公園”“海綿道路”“海綿房屋”等建設,三年內力爭成為全國第三批“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城市和打造以水為靈魂的“生態水城”。
為此,集聚區管委會專門成立領導小組,下設海綿辦統籌此事。目前,“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已全面實施,四條市政“海綿道路”已基本建成,“海綿(濕地)公園”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讓城市像海綿一樣
暴雨是檢驗“海綿城市”建設的特殊“試卷”。
6月16日上午,大雨傾盆,在集聚區管委會廣場,豆大的雨水掉落在透水磚上很快被吸附,沒有形成積水。集聚區建設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像這樣的大雨,“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道路(廣場),一般一分鐘內就會將雨水滲透至地下,不會形成積水。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集聚區建設局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往,城市廣場和道路都澆上水泥,雨一大,就會被暴雨灌成“漫城”,甚至出現了市民在城區劃船、垂釣的尷尬情景。
集聚區在新區建設中,科學布局道路(廣場)設施建設,注重系統的建設、管理,以及與周邊雨水系統的協調銜接。以市政道路為例,以往,道路人行道和綠化帶建設,建造總是高于路面,這樣水很難排出,也容易造成揚塵,排出的水也會污染河道。
集聚區按照“海綿城市”要求,在市政道路的中央綠化分隔帶、人行道、兩側綠化帶進行改造,建設低綠地、透水鋪裝等海綿設施,實現降雨徑流及污染控制目標。同時,建設雨水花園,將道路的水統一收集起來,流到雨水花園凈化,再排入河中。
集聚區海綿辦負責人說,這樣做是為了“讓水順暢地流起來”,盡可能減少內澇,也減少了道路水直排河道污染環境。
當地一家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覺得集聚區和其他地方大不一樣了,比如車子跑起來,沒有水往人行道上噴過來。這幾天下雨,經過改造,地面沒有雨水殘存。
共建良好生態機能
濕地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滯納凈化場地。集聚區的規劃把濕地公園內的多處河塘以及低洼區、千畝湖面等串聯起來,建設生態駁岸、下沉式綠地、滲透型植草溝,組成多個“海綿”體系,構建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態凈化系統。
“這個人工生態濕地,規劃占地約232.5畝,包括再生水生態處理系統、循環水生態處理系統,同時配套了一個1600多畝大型人工湖——月湖。”集聚區海綿辦負責人說。
“因為月湖的水是全封閉的,時間一長就會發黑發臭。”集聚區海綿辦負責人說,為此,他們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實施“海綿公園”建設。
“‘海綿公園’項目建成后,水處理量每天可以達到11萬噸,其中中水3萬噸/天,循環水8萬噸/天,這個處理規模可以達到國內一流的水平。”集聚區海綿辦負責人說,通過“自然+”生態建設,將充分凸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城市建設理念。
“防澇避旱、雨污分流、水清岸綠,這是我們建設‘海綿城市’的目標。”集聚區海綿辦負責人說,目前集聚區“海綿城市”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下一步將把“海綿城市”建設和企業廠區、小區、學校建設等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生態建設,全面建設生態水城。
相關鏈接:“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表述,指的是城市像海綿一樣,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就近吸收、存儲、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和順暢。從廣義上講,“海綿城市”是指山、水、林、田、湖、城這一生命共同體具有良好的生態機能,能夠實現城市的自然循環、自然平衡和有序發展,真正讓人們能感受到城市的呼吸,觸摸到城市跳動的脈搏,享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舒適和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