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4月22日,在2016年國家海綿城市試點競爭性評審中,玉溪市憑借扎實的工作基礎、系統的規劃措施、優良的整體設計能力等優勢獲得全國第四名的好成績,成為全省唯一、全國14家海綿城市試點之一。5月26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城市工作暨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推進會,提出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云南特點的城市發展道路。
話題
當“海綿城市”成為城市建設的一大方向,玉溪的城市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玉溪正努力理解把握其內涵和本質,以務實的工作踐行其理念,以有效的成果推進高原山地城市建設和管理。
從資源到生態 發展理念的綠色轉變
玉溪市地處滇中腹地,因玉溪大河“碧玉清溪”而得名。生命起源地、聶耳故鄉、云煙之鄉、花燈之鄉、高原水鄉等“一地四鄉”是這座城市最亮麗的名片。
在云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玉溪的位置舉足輕重。玉溪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湖”蓄水量,占全省九大高原湖泊的69.5%,是云南乃至全國最重要的高原湖泊功能保護區,構成了紅土高原最濕潤的綠色版圖。“三湖”水資源的有效保護,將助推玉溪實現從“生態立市”到“山水湖城,宜居玉溪”的轉變,將生態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玉溪,開創玉溪生態文明新時代。
近年來,玉溪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排水防澇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市徑流面源污染日益嚴重等突出問題,亟需通過建設海綿城市加以解決,并為西部高原山地同類中小城市建設發展提供借鑒。
自成為“海綿城市”試點以來,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牽頭的工作領導小組和專項工作指揮部,積極開展項目建設和理念政策宣傳等活動。一年多來,全市上下從思想認識聚焦到部門行動集合再到城市管理機制創新都做了系統的探索與實踐。目前,玉溪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有山水佳園小區、聶耳東路以及玉湖片區,面積約2.1平方公里。玉湖片區作為匯水片區已基本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海綿城市要求。
在出水口生態公園,昔日單純的水景觀已被改造成集收集、沉淀、凈化、景觀、再利用等功能為一體的人工濕地。燦爛的陽光下,白鷺翻飛,鮮花掩映的“下沉式花園”顯得更加賞心悅目;靠玉江高速偏坡地帶,兩條縱橫交錯的植草溝里,碧綠的青草宛如地毯一直向前延伸,勾勒出一幅當前玉溪市積極“以低沖擊開發”理念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完善濕地工程的圖景。目前,在玉溪大河、城市東部山地公園、東風北路等區域,相關部門開始了海綿城市理念的嘗試,努力建設生態宜居幸福玉溪。
玉溪市委書記羅應光表示,建設海綿城市,是玉溪更好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強力支撐,是保護國家戰略水資源、全面提升城市水生態環境質量的迫切需要,也是玉溪市打造高原地區階梯型坡地海綿城市規劃樣板、引領西部山地中小城市發展示范的堅定目標。在城市發展提升“氣質”的道路上,玉溪市委、市政府一直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著力實施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和綠地工程。
“綠色生態是玉溪的本錢,再怎么發展也不能把本錢虧完、把家底輸光。”羅應光說。
從建設到管理 創新實踐的玉溪樣本
理念轉變,帶來創新實踐。
傳統的城市開發方式導致城市水生態功能被削弱。目前玉溪市中心城區的河道多為硬質駁岸,濱岸無綠化帶;大型的公園與綠地存在使用功能偏重、生態功能偏弱的狀況,水生態需進一步改造完善;河湖生態岸線薄弱,未統籌河道防洪與生態景觀功能;雨水利用嚴重不足,地表硬化導致城市水文循環破壞……
面對問題,玉溪堅持“生態城市”的發展理念,在城市建設中注重順應自然,嚴格保護好青山綠水,走綠色發展道路;致力于實現高原之上山湖壯美、聶耳故里人居淳美、煙草名市功能擅美、山壩之中城鄉雋美、古滇福地民族和美的“五美融合”。
城市一方面面臨著水資源短缺問題,另一方面雨季來時又容易發生內澇。如何杜絕“城市看海”的尷尬局面,充分利用水資源?海綿城市建設勢在必行,其中,增加城市綠化是關鍵。讓綠化帶“沉下身子”,讓硬邦邦的水泥設施“張開口子”,接納下雨時的路面積水,并將部分雨水留下來,就地消納和利用,這正是“海綿城市”理念的重要內容。在紅塔區撫仙南路延長線,綠化帶不僅是扮靚城市的景觀,也是滲水、蓄水的“海綿體”;兩旁的石階,也不再是單純的擋水、擋土設施,而是變身為疏水的通道,這就是紅塔區首條按照海綿城市理念打造的市政道路。
玉溪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田江龍介紹,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功能與人工設施之間的配合與銜接,協調蓄水和排水等各環節關系。此外,在綠化帶樹種選擇上,建設部門也征求了園林部門的意見,選擇耐水性較好的迎春柳、杜鵑等本土植物進行栽植,將綠化帶真正打造成城市的“海綿體”。
玉溪在撫仙南路延長線探索和形成的經驗,將逐步推廣應用到全區其他新建道路的建設中。此外,紅塔區還將進一步擴大海綿城市建設的載體,逐步推廣海綿型建筑與小區、海綿型綠地與廣場,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和易澇點改造,實施雨污分流,科學布局建設雨水調蓄設施,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
據介紹,“海綿玉溪”將通過試點,建成高原湖泊地區“山·城·湖”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樣板示范區,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研究、多規合一、控規動態維護一張圖等城市規劃新理念,引領和帶動一批西部高原山地中小城市開啟海綿城市建設,在生態敏感地區形成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新模式。而玉溪市也將在三年試點期內,繼續修正和完善海綿城市相關配套政策機制,并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將智慧城市的理念與各種集中或分布式的能源、綠色設施和海綿城市設施協同,使海綿城市的建設管理更加智慧高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