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很多官員、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片面強調了控源截污,認為只要100%截污就可以根本解決城市黑臭水體問題。
明明屬于前沿技術的黑臭水體整治行業,卻被當做普通工程建設行業對待:重商務、拼價格,完全無視了技術路線的差異。
目前為止,國家未曾有機構牽頭做中試,各省市大都也未進行小規模定點實驗,就直接上馬數億元的項目,這大大增加了失敗的風險。
隨著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水十條”)和住建部《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的頒布,黑臭水體整治成為一塊難得的大蛋糕,目前行業預測黑臭水體治理市場規模將超過7000億元,在國內很多行業低迷的狀況下,吸引了眾多行業內外資本大鱷的關注和搶食。這雖引來了源源不斷的治理資金,但也暴露了諸多亂象。如果不及時應對,浩浩蕩蕩數千億投資的黑臭水體整治行動,有可能以失敗告終。

杭州幾年前清理河道淤泥的現場。在業內人士看來,只清淤不培養河道自凈能力,這樣的治理不可能成功。
錯誤路線:只截污、無自凈
黑臭水體整治的技術路線還一直不是很明確,目前國內很多官員、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片面強調了控源截污,認為只要100%截污、徹底清淤、不斷升級污水處理廠的排放標準,就可以根本解決城市黑臭水體問題。可能對于長江、黃河這種有長期穩定的清水補給、水體長期流動的天然河流來講是正確的,但城市河道的特點是:多為排洪河道、水源不穩定、流速緩慢或靜止、降雨汛期和干涸期水位落差大,普遍存在自凈力極端低下的問題。污水進入河道后,不但不能逐步自我凈化,即便干凈水源也會逐步惡化,自凈能力為負值,呈現的是“自污”傾向。
這種情況下,無論截污、清淤做得多好,如果不大幅度提升水體自凈能力,扭轉“自污”趨勢,河湖水體就不可能真正治理成功。自凈能力的大幅提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必須要引起足夠重視。
控源截污是前提和基礎,這毋庸置疑。但做到100%徹底截污,實際上很困難,將雨水管跟污水管分開,建設不同的兩條管線,工程量非常巨大,尤其在舊城區,要在整個城市地下再建一條管線,全部打通需要大量拆遷,如同重修一套地鐵體系,即使不計成本,也需要10-20年的漫長時間。
由此,我們認為黑臭水體治理應該分兩步走。第一階段是控源截污,包括一部分清淤工作,從源頭治理,這是基礎。但這并不是整個河道治理的唯一內容,也不是全部工作。第二階段,要大幅度提升水體自凈能力。這種自凈能力實際上是建立在以微生物為基礎的生物鏈生態系統上的,這就需要在河道內部建立高效的直接凈化體系,才能夠快速地削減水中的污染物,全面提升水質。
自然水體的自凈能力就是它們的免疫系統。當有部分污水排入的時候,不管是未能夠截住的少量污水,還是隨雨水一塊流進的大量雨污水,能夠通過直接凈化體系把這種污染快速凈化掉,讓凈化速度大于污染速度,讓河道從“自污”狀態變成快速“自凈”狀態,這樣才能快速地扭轉長期存在的黑臭現象,全面提升河道景觀與城市景觀。第二階段的治理效果往往立竿見影,快速改變河道面貌,不像第一階段,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
在治理資金的分配上,現狀是第一階段大量燒錢,第二階段卻近似零投入。我們認為至少8比2的比例分配才合理,即第一階段花費80%資金,第二階段花費20%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