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暴雨,我們就可以‘看海’了,如今最需要的交通工具是一艘橡皮艇。”雖然是戲稱,可在許多城市的確是事實。
給水、排水、燃氣、供熱、電力、通信、工業及其他各類管線,往往“各自為戰”綿延地下數千公里,為黃石這座城市輸送著物質、能量與信息,這是我們城市的“生命線”。
但是內澇、斷氣、斷水、斷電……這些“生命線”也容易變成“危險線”。
昨日,記者從市建委獲悉,《黃石市大冶湖生態核心區綜合管廊專項規劃》已于5月30日在市規委會上獲得通過,6月13日啟動了招標工作,預計在8月份開始動工建設。
3795公里“地下血脈”綿延
路面開挖曾造成多起事故
按下電燈開關,擰開水龍頭,點燃煤氣灶,打開一個網頁,接通一個電話,這些平常的生活細節都和一個視野之外的系統密切相關,那就是遍布城市的地下管線。
據《湖北城鄉建設統計資料》統計的黃石市城市建設數據指標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市城區的地下管線全長達到了3795公里。
在這近3800公里的地下管線中,涉及到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訊、廣播電視等10多個種類,其中供水管道長760公里,排水管道長950公里,燃氣管道長730公里,電力電纜長330公里,通信電纜長870公里,廣播電視電纜長300公里……這些地下管線作為城市的“血管”和“經脈”,擔負著各種物質的輸送、調配和各種通訊信息的傳輸等任務,保障著城市安全運行,滿足著市民的生活需求。
如何讓城市“地下血脈”更通暢,近年來,黃石考慮過多種多樣的方法。從2008年起,我市就出臺相關規定,嚴管道路“拉鏈”,規定新改造的路面5年內不準開挖。
東楚晚報記者從市政公用局了解到,近年來,我市出臺了《黃石市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許可管理辦法》,明確新建、擴建、改建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5年內、大修后的城市道路竣工后3年內不批準挖掘。
然而,沒有法律的約束,最終沒能徹底管住瘋狂的路面開挖,而遭殃的往往又是地下管線。
“2014年,僅地下燃氣管網被挖斷的事故就有10余起,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萬元,事故數量比2013年翻了一番。”東楚晚報記者從市燃氣辦獲悉,2014年7月,西塞山區棗子山路建筑工地上一施工隊在施工作業時,不慎將地面下方的天然氣管道挖斷,事故造成大量燃氣泄漏;12月,磁湖路仁智山水小區外,由于神農草藥業公司向下水道內排放汽油、乙醇等廢液,遇到明火發生爆炸起火,該路段沿途1000多米的窨井蓋被依次炸翻,爆炸聲不斷……
如何破解難題,黃石將建設的目光開始投向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