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洲區前山北部1號雨水湖。
近日,閃電、暴雷、豪雨輪番侵襲我省,珠海部分地區也遭遇水浸。如何進一步避免水浸等情況出現?有專業人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建設海綿城市。
這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暴雨來臨時,由河湖、綠地、可滲透路面等構成的城市海綿體可以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用水時則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前不久,珠海與京滬深等一線城市同時躋身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在未來三年將獲得12億元的中央專項補助資金。
南方日報記者獲悉,目前,珠海已經在全市規劃了51個建設管控分區,建立起囊括橫琴新區和西部生態新區在內的海綿城市工程項目庫。這些項目總投資達到106.56億元,多達9類、447個,分布在城市的各個區域,星羅棋布,將爭取在試點的3年時間內完成。
按照《珠海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珠海將以“人水和諧、生態宜居、濱海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為總目標,在市域尺度上構建“山、水、林、田、城、濕地”一體化的城市海綿體。到2020年,實現海綿城市的區域將占到建成區面積的20%以上,到2030年占比更將上升到80%。
接下來,珠海將如何領銜試點,建設一個“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健康水生態體系,為其它城市提供經驗?
1.建設海綿城市 珠海有底氣
在前段時間的2016年海綿城市試點競爭性評審會議中,珠海在17個參加評審的城市中名列第二,正式入選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將分三年每年獲得4億元的專項補助資金。
“珠海的城市發展思路與海綿城市理念一脈相承,在生態基礎方面更勝一籌。”在珠海市市政和林業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吳戌元看來,珠海入選是有基礎、有條件的。
對珠海能在輪次評審中力壓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馬洪濤并不意外。馬洪濤是北京清控人居環境研究院水務工程所所長,他表示,珠海依山傍海,河道縱橫,形成了山、水、林、田湖的自然水體格局。在低碳生態的綠色發展理念下,注重海岸和水系的保護,有著優越的天然稟賦與先進的城市發展理念。
實際上,飽受臺風、暴雨等自然天氣災害侵襲的珠海,建設海綿城市、解決城市內澇的現實需求更加緊迫。自2013年始,珠海就開始了建設海綿城市的布局,為試點做好了準備。
2015年,珠海市修編了《珠海市城市總體規劃》,并出臺了《珠海市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三年(2015-2017)行動計劃》,明確了以海綿城市理念來開展新城建設的要求,以打造健康暢達的水環境體系和嚴格集約的水管理體系。按行動計劃,到2017年底,珠海市新建城區中透水性地面將占區內道路廣場用地面積的40%。
“依托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布局及構成要素,構建與自然相適應的城鎮排水系統,重建珠海接近自然水循環的過程。”在去年出臺的《珠海綠色基礎設施(GI)整合規劃》中,構建大區域海綿體的目標同樣在列。
作為珠海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頭戲,《珠海市海綿城市發展戰略規劃》也于2015年出臺,推出一系列海綿城市建設相關配套的規劃、工作方案、技術導責、圖集。在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庫中,珠海未來3年預計將總投資106.56億元,建設9類、447個海綿城市項目,力促海綿城市理念成為城市發展的基石。
“這讓珠海申報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底氣十足”。吳戌元說。
2.橫琴已先行一步
除了頂層設計,珠海的行動其實早已展開,并積攢了相對豐富的海綿城市建設經驗。
立夏后不久,橫琴島的西北角,60公頃芒洲濕地公園,白鷺掠過,睡蓮花已經綻放。在這里,動植物和諧共生,構成了一幅自成體系的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為橫琴島的現代轉型提供“綠色養料”。
不遠處,位于芒洲濕地公園西南方向的寶興路,一條下沉式的綠化帶頗為引人注目。這條水平面低于市政道路的綠化帶,與道路之間的隔離墻上每隔幾米就有一個孔。雨季來臨時,道路積水將通過小孔順流而下到綠化帶,緩沖過后進入下水口,最后集中到地下蓄水池中進行雨水收集。
被譽為“地球之腎”的濕地與城市綠化帶,這兩者之間有著怎樣的微妙關系?在橫琴,通過建設城市濕地公園、下沉式綠地、集雨型綠地和雨水湖等“海綿城市”項目,一個“山、水、林、湖、濕地”一體化的城市海綿體已經隱約成型。
僅“芒洲一期”,就種有16個品種、12萬余株的紅樹科植物。今年,芒洲濕地公園將完成二期建設,在其南邊不遠處,占地332公頃的二井灣濕地公園也將進入施工狀態。未來,這里將打造成珠中江區域珍稀的紅樹林濕地資源區。
但城市濕地公園的作用不止于生態意義和美學意義。
“城市濕地猶如海綿,可以調節河水的豐儉,緩解內澇災害。”中國生態城市研究院海綿城市中心副主任李海龍說,蜿蜒曲折的濕地形態、植被茂盛的濕地生態,都有利于降低雨水沖刷的流速,削減城市內澇的破壞能量,調蓄與凈化水質水源,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示范區,《橫琴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14-2030)》就明確了要采用“海綿城市”的發展模式,通過透水地面、綠色屋頂、下凹綠地等低沖擊開發手段,滯蓄洪水和山洪,減少城市防洪排澇壓力,并制定了綜合徑流稀疏不超過0.50的建設目標。
去年底,橫琴投入近24億開建“國際居住區市政基礎設施及配套工程”,運用道路下凹式綠化帶、雨水棄流裝置等技術,恢復橫琴新區開發區域的水文功能。
橫琴的實踐,只是珠海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香洲區105國道旁的2個蓄水量分別達2.5萬噸和30萬噸的雨水湖預計在年內全部建成,金灣區金湖濕地公園等海綿城市項目也將有較大進展。此外,今年還有15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在有序推進。
“橫琴新區是珠海的一張名片,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高規格的生態理念融入城市發展中,能夠提升珠海的城市形象,將珠海的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一個新的高度。”省社科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曾云敏說。
3.珠海怎么爭先?
城市內澇、黑臭水體、赤潮入侵,可以說是珠海“治水”的難題,但也是珠海海綿城市建設的主攻方向。
在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中,將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分為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生態恢復和修復、低影響開發等三類。而在吳戌元看來,“海綿城市建設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工程,而是貫穿在城市建設始終的基本理念。”
珠海此次獲得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區域包括橫琴新區和西部生態新區。目前,兩個試點區已經從恢復自然生態循環、解決水體污染、內澇積水、加強非傳統水資源利用等方面編制了系統規劃方案。未來三年,這兩個試點區共51.96平方公里的區域將按照海綿城市理念完成建設任務。
“橫琴新區和西部新區都處于建設起步期,這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絕好的契機。”李海龍認為,珠海入選的兩個試點區域特色鮮明,理念先進,發展潛力巨大,有條件比較徹底實現從規劃設計、建設施工與運營管理的全方位海綿城市實踐,為珠海乃至國家建設海綿城市提供良好樣板,對珠海市高標準、高水平建設宜居宜業新城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
“以橫琴新區和西部生態新區為范本,將對珠海老城市的改造升級起到示范作用。”曾云敏說。
在全市層面上,按照《珠海市海綿城市總體規劃》,珠海將以“人水和諧、生態宜居、濱海特色”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總目標,從“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水文化”等方面入手,在市域尺度上構建“山、水、林、田、城、濕地”一體化的城市海綿體。
珠海市政和林業局相關人士透露,結合黑臭水體和積水點分布,珠海市在全市規劃了51個建設管控分區,編制了系統方案,明確建設管控目標和工程體系。按照規劃,到2020年,珠海實現海綿城市的區域將占到建成區面積的20%以上,到2030年,實現海綿城市的區域占比更將上升到80%。此外,在規劃中,珠海還制定了到2020年水域面積率達到10%,并消納利用70%降水量的目標。
未來,珠海如何打造“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健康水生態體系,為其它城市提供更好經驗?
“海綿城市的建設不是大拆大建,而主要是在原有的生態系統和基礎上,進行工程改造。”珠海規劃院副院長羅啟添建議,珠海的海綿城市建設可與城市生態系統地構建有機銜接,把其納入宜居城市的建設中,將濕地公園、雨水湖和綠地建設與人居環境的改善相結合,以優化城市社區的布局。
“珠海西部同樣存在著城市內澇、黑臭水體的問題,提升水生態環境具有迫切性。”馬洪濤說,西部生態新區的海綿城市示范區,要建立良好的水生態環境,“在試點建設時,應完善好預警應急機制,強化建設管控和監測評估考核,保障項目穩步推進。”
海綿城市建設涵蓋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個領域,涉及投融資、管理體系、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等多個環節的創新變革。
“完善的管理協作機制是落實海綿城市的關鍵。”李海龍建議,珠海可進一步優化海綿生態系統規劃,推動分區管控規劃與控制線詳細規劃銜接,推動豎向規劃、綠地系統規劃等專項規劃協調統一,以確保項目真正落地,爭取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形成領先。

■縱深
447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百億級的投資,錢從哪來?
過半海綿城市項目采用PPP模式
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這次珠海市海綿城市的試點建設,將根據項目類型、建設進度等,分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政府直接投資項目和社會投資項目等三類建設模式。
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PPP模式項目有244個,占總數的54%,總投資額達57.38億元,挑起珠海海綿城市建設的“大梁”。
前山2號雨水湖擬6月前完工
單純解決城市內澇的傳統城市建設理念,已經漸行漸遠。如今,在珠海,回歸生態本源,利用雨水的下滲與蓄滯,促進城市的生態循環,提升城市排水的彈性和靈活性,已經成為海綿城市的基本理念。
數年以前,珠海市民曾用“前山北、國道邊,每逢雨季水浸街”這句順口溜,來形容內澇之苦。由于地勢低洼,香洲105國道附近的上界涌和下界涌沿岸一直是城市內澇的重災區。
海綿城市工程——雨水湖的建設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
記者了解到,去年6月,有效容積達2.07萬立方米前山1號雨水湖從原來的爛泥塘上修建完工,“洪水來時開閘收水,枯水期時開閘放水,不僅能緩解周邊6.76平方公里區域的水浸難題,還能在枯水期時補給周邊河涌,促進城市水循環。”現場工作人員介紹。
不僅如此,蓄洪深度3.5米、有效容積達30萬立方米的前山2號雨水湖也正在穩步推進,預計今年6月前完工。在雨水湖建設的同時,約2萬平方米的綠化與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也在同步推進,未來這里將打造為具有文化休閑功能的城市景觀公園。
而在西部生態新區,建成后將坐擁189公頃水系總面積的金灣金湖公園加速推進。該海綿城市項目將天然湖泊、池塘連成生態廊道,呈現“一環、兩堤、三湖”的結構,同時建立海綿化排水凈化系統,改善天然水體循環,用生態濾池等技術凈化初期雨水,保障地面水體水質。
依托自然豐富的濱水空間,金湖公園也將建成涵蓋觀光休閑、康體健身、生態科普和養生休憩等內容的綜合性城市公園。據了解,金湖公園一期(東南角部分)已在2014年航展前開放。預計在2016年航展前,公園東側、北側設施及部分湖堤等項目也將對外開放。
上述香洲、橫琴、西部生態新區的海綿工程范例,僅是珠海海綿城市建設進程中的“微縮”。目前,珠海已建立起囊括橫琴、西部生態新區等海綿城市工程在內的建設項目庫,數量共計9類447個,總投資106.56億元,分布在城市的各個區域之中,星羅棋布。
流域打包、系統推進
星羅棋布的海綿城市項目、百億級的投資,錢從哪來?
記者了解到,這次珠海市海綿城市的試點建設,將根據項目類型、建設進度等,分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政府直接投資項目和社會投資項目等三類建設模式。
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PPP模式項目有244個,占總數的54%,總投資額達57.38億元。其中,40.17億元計劃由參與PPP項目的公司融資解決,挑起珠海海綿城市建設的“大梁”。
按照規劃,珠海將采用多渠道籌措資金,嘗試“技術、資本、總承包”一體化機制,通過競爭性磋商形式選擇具有相應技術及資本實力、運營管理經驗豐富的社會投資人組建項目公司,實施PPP項目“流域打包、系統推進”的建設運營模式,將試點區劃分為兩個流域包,實施統一建設和運營。
“珠海的海綿城市試點建設規劃,PPP模式項目占比超過一半,有利于理順推動海綿城市的發展。”曾云敏表示。
“通過流域統籌,整體項目打包的模式,政府以一小部分的財政投入,撬動社會資本參與PPP建設,不僅能夠緩解財政壓力,還可以避免海綿城市項目建設的碎片化,達成規模效益。”珠海市市政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海綿城市建設還能促進房地產業、環保產業以及透水性地面材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