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收集凈化的雨水流入蓄水池內,干旱時又能再利用。
4月26日,一場暴雨從萍鄉上空傾盆而下,足足持續了一上午。算上25日下午的大雨,全市兩日平均降雨量達到39.3毫米,市區多條道路出現內澇。但當日中午,記者走在萍鄉老城區的金螺峰公園時,卻看不到一點積水。當中的秘密,就在于該公園的路面鋪了一塊大大的“海綿體”——2275平方米的透水磚和透水型混凝土。
記者了解到,自去年10月以來,萍鄉市已改造建設多個海綿小區和公園,一座“海綿城市”的形態初露端倪。
老百姓搶著申請改造
位于萍鄉市濱河西路的金螺峰公園,一直是當地居民休閑的好地方。由于此處地基較軟,路面上的花崗巖磚頭幾年前開始出現破損,每逢下雨,地基與磚頭之間的坑洞就會積水并漫至路面。26日,在此處鍛煉的李大爺說:“以前大雨過后,公園內難以正常行走,積水至少會淹沒腳踝。現在好了,再也看不見積水,雨一停就能出來鍛煉。”
萍鄉市海綿辦副主任賴清告訴記者,像金螺峰公園這樣的項目,全市去年10月開工了20個,包括小區改造14個、道路及管線建設兩個、公園及廣場建設兩個,湖泊水系建設兩個。“為了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首批項目集中在一些容易積水的老舊小區、廣場和公園。改造前,老百姓擔心要出錢,普遍不愿申請。改造后,大家發現都由政府出資,效果又好,于是搶著申請改造。”
據介紹,萍鄉市“海綿城市”三年建設項目估算總投資46億元,包括中央海綿城市專項支持資金12億元,地方政府投入5億元,社會資本投入資金29億元。“2015年開始,萍鄉市整合城市基礎設施資金,著手設立投融資平臺,引導和發揮社會資本以PPP模式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此外,我們還通過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進行融資,達成了50億元貸款意向。”賴清說。
海綿小區實現雨水循環收集利用
萍鄉市國土資源局家屬小區以前受積水困擾多年,小區面貌如今煥然一新,建有多種類型的“海綿體”,包括下沉式綠地1934平方米、生物滯留池992平方米、透水鋪裝1009平方米、蓄水池109立方米,率先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效應有緩解”的目標。
萍鄉市海綿辦項目管理科科長陳濤介紹,海綿城市需要同時滿足“滲、滯、蓄、凈、用、排”六個方面的要求。以生物滯留池為例,它比路面地勢低二十多厘米,池內種有蘆葦、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池底裝有滲排管。“一旦下雨,雨水滲透至地下時,會分流到生物滯留池,池內的植物則把水中的泥沙留下。經過凈化的雨水再通過滲排管流入蓄水池,天氣干燥時又可以取水用以灌溉,海綿的效果就在整個循環中充分體現。”
海綿公園改善萍水河生態
記者了解到,在對老城區積極改造的同時,萍鄉市新城區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在萍鄉市開發區,施工人員正在萍水河旁一座占地3500畝的田中湖濕地公園內緊張地鋪裝透水混凝土和下沉式綠地。此外,公園內水域面積達1150畝,因此還沿河流湖泊鋪設了生態護坡和植草溝,既能蓄水,又能保護河流水質。
“生態護坡就是在堤岸表面種上草皮,可截留大部分路面沖刷帶來的泥沙,對凈化萍水河有重要作用。”陳濤說,植草溝為沿路挖設,溝渠底層泥土上鋪石塊,石塊上再鋪種植土,土上種草。下大雨時,雨水滲透到草溝里,再通過地下管道排入蓄水池,對萍水河起到蓄洪作用。“整個公園建好后,將形成一個大的海綿體系,可以極大改善萍水河的生態狀況。”
據介紹,萍鄉市已制定75%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即只有25%的雨水才會留在地表形成徑流,其余將通過“海綿體”存蓄起來。到2020年,城區20%以上要建成海綿城市,2030年要達到80%以上。屆時,整座城市就像海綿一樣,逢雨時吸收存蓄,干旱時釋放利用,成為一個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態凈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