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水河從紅寺橋繼續向東南方向流去,水質也進一步變差。記者跟著涼水河管理處水政科的工作人員常松一路向下游追溯,偶爾能看見淺黃色的水流從岸邊的排水口排出,匯入河水,在原本碧綠的河面上形成黃色色帶。“那些都是偷排污水的排污口,從小紅門污水處理廠往下游到馬駒橋閘之間,目前大約還有三四個,水量不大。”常松告訴記者,舊宮橋下還有4個較大的排污口,每天有4.5萬立方米污水被導流到臨時治污裝置進行處理,但有時瞬時排污流量過大,污水還會翻過治污裝置,溢流入河。

上了臨時措施臭味少多了
到了舊宮橋旁,記者發現了一個白色的棚子,棚子三面封閉,只有一面敞開,朝著河面方向。記者朝里面探了探,一股惡臭鉆進鼻子。棚子里面有一個方形池子,污水在池里滾動,表面還漂浮著一層黑油。工人從里面直接盛出一杯水,水的顏色發灰,聞上去有腐臭的味道,水中懸浮著黑色的顆粒狀物質。
這里是舊宮附近的一個臨時治污裝置,每天有4.5萬立方米這樣臟臭的污水通過重新鋪設的管線,被導入治污裝置接受凈化處理。常松說,“在設置臨時治污裝置之前,這些污水就直接排入涼水河,夏天臭得人都不能靠近,至少現在臭味少了很多。”
家住亦莊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他以前上班天天經過河邊,那個臭味別提多難聞了,尤其下雨以后特別嚴重。加蓋了白棚子,用上臨時治污裝置之后,臭味緩解了不少。“希望盡快徹底治理,誰不想住在一個水清岸綠的地方呢。”
3臺機器24小時凈化水體
負責舊宮橋排污口臨時治污的工程師楊鵬飛告訴記者,所有的污水首先都會被集中在白色棚子里,棚內有管線與池子相連,將污水導流到岸坡上的超磁分離水體凈化機。記者看到,在岸邊一共有3個集裝箱模樣的設備,正不停地發出轟隆隆的聲響。
“這3臺機器的處理能力都是1.5萬立方米,每天24小時不間斷作業”,楊鵬飛說,“收集上來的污水,正在混凝池里轉悠呢。”池內添加了混凝劑、磁粉等物質,混凝后的泥水進入磁盤機,根據磁盤機的磁力原理實現泥水分離,30秒后,經過這一道物理凈化的水將再通過管線回到河里。
回到岸邊,距離收集池不足10米的地方,一股清水正在源源不斷地流入河中,這些都是經過初級凈化、不黑不臭的水。楊鵬飛說,被吸附出來的污泥再經過一遍脫水環節,含水量達到80%左右后就會被拉去水泥廠進行無害化消納。
污水太多有時來不及處理
在岸邊,記者發現一根胳膊粗的水管從河里接入收集池。楊鵬飛說,這根管子的作用是將從收集池流出的污水通過水泵再次抽回池中接受凈化處理。
“為什么還要再抽回一次?”楊鵬飛有些面露難色,“因為這邊的污水太多了,有時瞬間會從排污口涌出很多污水,根本來不及處理。”
原來,收集池的容積是經過測算的,如果擋板的高度太高,可能引起倒灌,因此擋板只能設計成30厘米左右的高度,但瞬時水量過大時,污水就會翻過擋板直接入河,造成河水污染。
除了用抽水再次處理這個笨辦法之外,楊鵬飛告訴記者,目前正在嘗試栽種水生植物,在岸邊形成生物帶,讓水流經生物帶,達到二次凈化的目的,同時也在岸邊打造出了小濕地景觀。
記者看到,岸邊已經形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濕地景觀,種有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工作人員正在水里用沙袋堆砌圍墻,讓凈化后的水朝種有植物的方向流淌。“不過這些都是臨時的應急措施,要想讓這段河道的水質真正得到好轉,還是要等專門處理周邊污水的槐房污水處理廠建好之后。”楊鵬飛說。
記者從市排水集團獲悉,槐房再生水廠正在建設當中,水廠的主體工程計劃今年6月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