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西寧市城鄉規劃和建設局獲悉,4月22日,由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共同組成的評審專家組,在北京召開2016年海綿城市試點評審,包括西寧市在內的17個城市參加了此次評審。經過答辯,最終,西寧市位列第9位,成功入選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努力打造“西寧模式”
“海綿城市”是將城市的蓄水、排水系統比喻成海綿,遇到降水時,城市能夠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而在干旱缺水時,可以將儲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
目前,西寧城市化率已近70%,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是解決西寧涵養綠色、建設美麗家園的根本之策。
據悉,三年建設期后,西寧市將力爭在18平方公里新區和相鄰老城區3.5平方公里內,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雨水徑流控制率達到88%以上,非傳統水源替換率大于等于20%,污水再生利用率大于等于50%,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自來水比例大于等于2%,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50年等總體控制目標。努力打造西北地區半干旱缺水型海綿城市建設的“西寧模式”。
◎如何建設海綿城市
西寧市將突破獨立封閉海綿體單元建設模式的局限,針對西寧兩山夾一水的河谷型地貌,構建“外圍環境+城市單元”系統化治理模式,突出“山—水—城”一體共治。
“治山”——注重源頭減排,通過山體綠化和溝道治理,降低徑流和泥沙輸送,構筑城市海綿體外圍的水資源涵養和緩沖區,實現“滲、滯”功能。
“理水”——注重過程控制,通過溝河水系自然生態修復,連通流域自然循環,增強自我凈化功能,構筑海綿體內外清澈干凈的水系統,實現“蓄、凈”功能。
“潤城”——注重以人為本生態優先,讓高原群眾享受到海綿建設帶來的碧波蕩漾、楊柳輕拂的綠色福祉。
不同于南方城市“以防洪排澇為主”的海綿建設目標,西寧市將突出對雨水的“蓄、凈、用”,堅持集雨利用為主的目標。通過下凹式綠地、道路屋面雨水收集、調蓄設施,利用濕地蓄水、綠化灌溉和中水回用等方法,將集中的降水曲線,延伸為相對平緩的用水曲線,形成以集雨利用為核心的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為西部干旱地區的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可復制的經驗。
此外,西寧市還將構建項目分區打包、融資分類施策的建設運營新模式。以排水單元為分區實施項目打包,注重連片整體性,避免項目實施的碎片化,使海綿體邊界相對清晰,有利于分區內構成海綿體的各分項工程有機銜接,相互配套,形成整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