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記者從青海省海東市了解到,在國家財政部、住建部聯合組織的全國第二批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評審中,海東市21日經過全面陳述和激烈答辯,成功躋身試點城市行列。未來三年,該市地下管廊建設將獲得中央財政專項獎補資金支持。
漢、回、撒拉、土、藏等18個民族棲息的青海省海東市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青藏高原重要的農業區之一,長期以來,該市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基本公共服務尚不完善,城市人口較少和財力薄弱,近兩年,海東市揚長避短、創新思路、創新舉措、打造特色,以管廊建設每公里投資最省、運營維護成本最低,設立專項管廊產業發展基金,用基金凈收益平衡各出資方穩定的回報,開創了管廊建設全新的運營模式。
海東市市長鳥成云表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海東的管廊建設和申報工作,主要領導多次作出批示并實地踏看和指導管廊建設,省政府分管領導親自安排部署,省、市各部門上下聯動,凝心聚力,為成功入圍全國試點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海東市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海東發展的“五句話定位”,全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早部署,率先在全省開工建設綜合管廊,截至2015年底已建成16.79公里,為實施好試點項目打下了良好基礎。
鳥成云介紹,為持續推進管廊建設,建立科學的運營和管理機制,海東市立足實際,首選PPP模式用于管廊建設運營,政府以1.36億元的資金撬動34.13億元的項目投資,提高了社會資本參與海東管廊建設的積極性,實現了融資、融智、融人。通過金融租賃,盤活已建16.79公里管廊存量資產,采取EPCO模式、土地增值收益補貼和融資創新等措施,地方財政有能力支撐管廊的建設運營。管廊建設中注重高原生態建設和文化保護,實現天然氣、雨水、污水等8類管線全面入廊,使地下管廊和地下管線建設形成科學有機的整體。同時,實施1公里鋼制波紋管綜合管廊試驗工程,為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用于管廊建設進行有益探索。
“下一步,我們海東將進一步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為抓手,著力打造誠信海東、開放海東、生態海東,提升政府和社會合作能力,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努力將海東市打造成為全國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先進區,西部落后地區跨越發展的實驗區、生態文明進步區,實現海東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蘭西經濟區中部快速崛起。”鳥成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