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時吸水,干旱時排水,未來,杭州將和海綿一樣有“彈性”,變身“海綿寶寶”啦。
近日,杭州出臺《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自今年4月15日起,將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通過多種措施,把雨水留住并且用好。
什么是“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簡單來說,以往遇到暴雨,都是靠泵站、管道來進行疏導和排水。經過海綿城市建設,今后,河、湖、池塘等水系以及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設施也都將發揮功能。雨水可以通過這些城市“海綿體”進行下滲、滯蓄、凈化、回用,從而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避免“逢雨看海”的窘境。
而根據規劃,這些可控、可利用的雨水量將占到每年降雨量的75%。
此外,根據時間表,杭州將以濱江區作為全市海綿城市示范區,到2018年率先完成建設任務。到2020年,20%以上的城市已建成區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到2030年,達到目標要求的城市已建成區要在8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充分利用地面上的設施,杭州還要讓城市屋頂“綠”起來。
根據《實施意見》,今年起,市區各類新區、園區、開發區的開發建設將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其中,新建公共建筑和小區住宅,將結合綠色建筑建設,推行綠色屋頂或屋頂花園,增加雨水滲透、凈化和收集利用設施;既有公共建筑與小區住宅,將結合實際情況,對建筑屋頂、建筑與小區周邊綠地以及景觀水體等實施低影響開發改造。
此外,還將在小區非機動車道和地面停車場采用透水性鋪裝,增加雨水自然滲透空間。同時,結合小區綠化和景觀水體,建設下沉式綠地、雨水濕地和蓄水池,充分發揮雨時調蓄、旱時綠化灌溉功能。
而通過這些方式收集的雨水,將用到綠化灌溉、景觀水體補充和道路清洗保潔等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