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綿城市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倡導綠色發展的重大舉措。 2015年,安徽省全面啟動海綿城市建設,并在全國率先制定地方標準。目前,池州市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已取得初步進展。合肥、亳州、蚌埠、滁州、蕪湖、宣城、銅陵、安慶、黃山等9個省試點城市及蕪湖縣、南陵縣、涇縣、潛山縣、全椒縣、宿松縣等6個試點項目先行先試,省財政統籌安排1.04億元專項補助資金。
那么,什么是海綿城市?在建設過程中還面臨哪些問題、應采取哪些對策?公眾認識和掌握這些問題,既涉及自身利益,也有利于形成海綿城市建設的民意基礎與動力。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實現城市良性水循環,確保水生態安全。“海綿城市”在國外有很多前身,如美國的低影響開發技術、歐洲的可持續排水計劃、澳大利亞的水敏感性城市設計、日本的雨水調蓄設施等。在安徽,徽州古村落水系規劃建設中早已蘊含這一理念。徽州古村落水系規劃受傳統風水學影響,強調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勢解決引水、排水、泄洪、防火和灌溉等問題,暗含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溪河、渠圳、堨壩、湖沼構成的水系統,在解決給排水的同時,也為村落創造出宜人的小氣候,營造出優美的景觀。徽州古村落水系規劃中蘊含的智慧,特別值得我們研究和發掘,以彰顯地方海綿城市建設的特色。
一、安徽海綿城市建設面臨的問題
當前,安徽省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但同時也存在開發強度高、硬質鋪裝多等問題。城市開發建設前,70%—80%的降雨可通過自然滯滲進入地下。而城市開發改變了原有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研究表明,一個地區的自然水文特征發生 10%的變化,就會對當地的生態和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超過30%,就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出現生態退化。
1、南北城市差異大。根據地形地貌和歷史條件,安徽省可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區、沿江圩區、皖南山區、皖西山區等五大板塊,區域差異較大。淮北平原年均降雨量小于1000mm,城市用水水源以地下水為主,水資源短缺、地下水超采、城市內部及周邊水體污染較嚴重。江淮丘陵區、沿江圩區年均降雨量大于1000mm,地表水資源較豐富,城市周邊水體水質較好,局部有污染。皖南山區、皖西山區年均降雨量大于1000mm,地表水資源較豐富,城市周邊水體水質良好,局部有輕度污染。皖南山區城市特點是水土流失嚴重、滑坡山洪、生態敏感度高。對此,在建設海綿城市過程中須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技術方案。
針對安徽復雜的區域,對南部城市來說,水多不等于水好,內澇防治和水質保護是面臨的重點。對北部城市來說,應充分利用旱溪等自然調蓄設施,并強化降雨對地下水的補給。盲目營造“大水面”,甚至鋪設防滲膜將水存起來的做法,是沒有生態效益的。無論南北城市,新老城區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還面臨著導向上的不同。新城區應以目標為導向,將建設理念和目標納入規劃。老城區應以問題為導向,避免盲目全面翻挖,應結合棚戶區和危房改造等工作同步推進。
2、統籌協調欠系統。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場地開發、小區、道路、園林綠化、水系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就水論水”。海綿城市建設涉及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維護等,是一個閉合的系統,不能“各管一段”。應避免碎片化與條塊化,而要形成合力。
3、技術支撐不充足。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性強、創新性強,單一的設計院所還未跟上新的理念要求,準備不足;技術標準體系尚未形成,各專業間缺乏相互融合,特別是專業間已有的標準互不協調;應用產品尚未形成規模化。這些均需要在未來逐步完善。
二、推進安徽省海綿城市建設的路徑
1、轉變建設理念。傳統建設模式就是建寬馬路、大廣場等,在硬質鋪裝過后,再建設大排水管道等設施,造成投資及運行維護費用高。而海綿城市建設是我國城市建設轉型的出發點之一,即從經濟增長為導向的模式向生態文明建設模式轉變。因此,海綿城市建設并非簡單的一種技術、一批項目的落地,而是要內化為城市的經營與管理理念。
2、強化規劃引領。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要規劃先行。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要求系統地融入到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為更好地指導海綿城市規劃,安徽在全國率先編制了海綿城市規劃技術導則。
3、明確三大原則,即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源頭減排,即通過控制開發強度,建設綠色屋頂、透水鋪裝、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等,促進雨水下滲。過程控制,即通過對原有地形的合理保護和利用,加上科學的豎向設計,減緩排水設施的壓力。系統治理,即加大對“山水林田湖”等天然“海綿體”的保護力度,積極推廣人工“海綿體”建設,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目標。
4、抓好五項工程,即推廣海綿型建筑與小區、推進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加快排水與調蓄設施建設、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加強水系保護與生態修復。
5、創新運管模式。海綿城市建設是建設行業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投資量大、技術的系統關聯性多且復雜、多頭管理、回報機制不明等,單靠政府投入不太現實,運用市場化方式來調動社會資本的參與是必然之舉。同時,還需要建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地上地下相協調的體制機制,并通過地方立法,將規劃管控制度、激勵考核機制、收費辦法、行政許可、投融資措施等法制化。
(作者單位:省規劃院海綿城市建設研究中心)